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部 第090章(3/6)

是一些并不善于行政事务,却在业务方面十分出色的人,缺乏升迁通道,他们要

么丢弃自己最在行的业务工作,转向自己并不熟悉的行政工作,更多的人,只是

停留在低级别上面,个人利益受到巨大影响,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多劳多得原则。

纪律部队在后来的改革中先行一步,一些基层警员,因为他们的年限以及实

绩等,也可以升上较高警阶。部队也是如此,技术兵种可以单列于军街之外。但

这种改革,显然还不彻底,警街制中,警街实际成了官街的另一种表达,一个技

术派警员,即使你能干出再大的成就,也不可能升上警监。政府机关公务员就更

是如此了,你就算干一辈子,如果不能升上副科级,你仍然只是一个普通科员,

薪酬待遇,跟不上来。后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台了一种补充制度,也就是科

员制,在科级干部中,可以有副主任科员和主任科员。在处级干部中,有副调研

员和调研员。在厅级干部中,有副巡视员和巡视员。表面上看,这种设置,是为

了解决某些非政务员的升职通道,但实际上,这个升职通道,是行政职务通道的

一种补充,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这种非政务员体系的每一种级别,都是相对

独立的,根本不可能从一个级别升上另一个级别。除非你借助行政级别完成这种

升迁。比如你升上副主任科员,几乎没有可能由副主任科员升上主任科员,一定

得由副主任科员,升上副科长,再由副科长,到达主任科员。如此一来,这一套

体系,便不再是事务员体系,而是政务员体系的辅助体系。

中国人早已经了解权力结构的本质,是由决策者和执行者组织。在古时候,

所有的决策者,都是行政主官,称为官,隶属于行政主官的,自然就是执行者,

则称为吏。官,由中央政府任命,而吏,则是行政主官聘任或者任命。过去的行

政机构比较简捷,一个县令,下属只不过几个部门,选择吏员,相对不那么复杂

,一个府台,稍稍复杂一点,但属下几个关键部门,也都由中央政府任命,府台

所能控制的,也就是政府本部的吏员。所以,由官选吏,操作起来,比较容易,

但也有弱点,很容易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新官上任,所有一切行政人员

,全部换新,两届政府之间,便出现了断裂。

很多西方国家,也有官和吏的区别。比如日本,就有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区别

。政务官,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官,也就是决策者。事务官,相当于吏,是执行者

。日本的事务官,可以担任的最高级别是行政副职,只有政务官,才能担任正职

。香港也有政务官和事务员的区别,但香港的政务官和事务官,和日本还有不同

。香港的这种区别,来源于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政务官和事务官定义的

国家。英国的定义,理论上和中国的官吏制是一致的,政务官,是决策制定者,

事务官,是决策执行者。因此,政务官往往是议员等。事务官则是政府官员和雇

员。这样区分,在英关国家,行得通。但在中国,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的

人大,是决策机构,类似于国外的国会,如果将人大划入政务官,似乎说得通。

但中国还存在一个党委,党委的主要职能,是决策,两种决策之间,怎样处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