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八章 帝党雏形(3/3)

了半分,自然无法把人家收入麾下,不过却也是帝党成员之一,可以算是周祥春的有力外援。

杨嗣昌,杨鹤的儿子 ,自然也是根正苗红的楚党(虽然此时楚党已经名存实亡,不过一点也不妨碍东林给他带楚党的帽子。)这货的资历却是洪承畴和孙传庭的结合体,当初也因为反对魏忠贤而离职,不过好在他有个老爹,影响力很大,崇祯元年便被启用为河南道参政,照样是个地方的临时工,没啥权力。

当初王启年读到杨嗣昌的《地官集》,十分佩服,便把他推荐给了周祥春。父子两代的前程都断送在东林手里,如此的深仇大恨之下,这货要算反东林的先锋之一。周祥春稍一招揽,这货便自带干粮投了过来,如今算是帝党的核心人物之一。

陈新甲,河北人,自然是非东林,而且这货功名不显,竟然只是举人出身。好在这货家里有钱,天启年间花钱捐了个知县,再一路砸钱下来,到了崇祯元年便升到了刑部员外郎。

官职虽然升了,也从地方进了京师,可惜这货的日子却凄惨无。衙门里面清一色的东林官员,甚至大家在衙门都不说官话,只说吴侬软语。 这货出身河北,这些交谈自然听不懂。语言不通,再加同僚们一起杯葛,那还怎么办事?每次都是不动还好,一动必错,几个月下来简直是生不如死。

好在京师的非东林官员不多,周祥春接触过京师这些非东林后,发现京官之也这货能拿出手了。这货虽然举人出身,却有谋士的底子,再加家里又有钱,便矮子里面挑将军,把他也拉入了帝党。

郑崇俭,山西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照样非东林出身。和洪承畴是难兄难弟,两人同样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同样都是崇祯元年陕西道参议(又见参议,又见临时工,崇祯末年基本是这群临时工在唱戏)。同样都是因为剿匪得力,被地方于是所推荐,才进了帝党。

至于其他人物,也有百号,只是这些人在后面的历史大事件,往往是出个场,跑个龙套而已。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