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八章 帝党雏形(2/3)



于是在如今东林独掌朝政的环境下,官员任用不看出身,不看能力,不看政绩,只看背景。想象一下,大之后,新进士们开始选官,而负责的真是东林人员。哦,三甲同进士?东林书院苦读了三年,一定是人才了,说不定是大的时候抱恙,这才没入三鼎甲,请走这边,翰林院。啊,岳麓书院的!什么,你连三元?好,琼州那边缺个正五品的知府,抓紧时间去任吧。状元一般都只给正六品的翰林,本官见你连三元,人才出众,特意给你提拔了一级,正五品,该满足了吧。

随着大量的非东林官员被赶出了京师,大量的非东林士子被打压,这些官员也好,士子也好自然是敢怒不敢言,憋屈的很。老子不是没托生在江南么,这也算原罪?话都不说一句把老子赶去了地方。老子不是没钱游学么,没进过你们东林的书院么?

等到周祥春这货站出来和大家表示,只要你们跟着我,老子带你们车翻东林党!都不用好处,这些非东林的官员也好,士子也好,纷纷表示愿意自带干粮来投。等到周祥春把里面看的眼的挑了出来,再把崇祯皇帝的密诏一亮,众人这下是真的彻底归心了,刀山下火海都肯。正如王启年所说,凡举大事当以义聚之,以利驱之,崇祯皇帝的密诏,便是最大的道义,扳倒东林党,便是众人共同的最大利益。事已到此,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无非是大家都不要怕死,一起,干翻东林党。运气差的,即使眼下被东林斗跨,最后也能由皇帝平反,落个青史留名。运气好的,倘若东林垮了还没死,自然能平步青云,赚个名利双收。

再来看看周祥春罗的人物,大多都是历史赫赫有名的,名单如下:

洪承畴,福建泉州人(命不好没生在江南),万历四十四年同进士,自幼家贫,还要帮着母亲卖豆腐干维生,这样的家世自然没钱来江南游学,更不用说进东林党人开办的书院了。

于是被定性为非东林,前半生官路坎坷,万历四十四年到天启七年,十一年过去了,才是陕西道参议。参议这是什么官职呢? 明于布政使下设左、右参议,无定员,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等事。请注意“无定员”三字,也是说这样的官职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典型的临时工。

好在这货今年打乱贼打出了名头,于是被陕西道的御史发掘并推荐了过来,顺利的进入了周祥春的视野,成功的成为帝党的一员。

孙传庭,山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一辈子都没到过江南,和东林没有瓜葛,典型的非东林。天启年间因为反对魏忠贤而辞职。

等到崇祯台后,凡是反对魏忠贤而受过迫害的,一律都有封赏。可惜这货不是东林人物,这封赏便没他的份,如今正窝在山西老家教书。山西道的御史所推荐,如今也进了周祥春的视野,帝党的外围成员,还没变核心人物。

杨鹤,湖北人(典型的楚党),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当时的楚党党魁之一,万历、天启两朝的风云人物。天启年间给魏忠贤给干趴下了。

好在资历老,名望高,崇祯元年起复为都察院都御史,九卿之一。眼见着再进一步能入阁,问鼎大明的最高权力核心。可惜非东林的出身害了他,任没几个月便被东林赶去了西北吃沙子。还是那句话,好在这货资历老,影响大,东林没敢太过为难,给了他一个三边总督的名头。

三边总督看起来很威风,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明朝有不成规矩,为了防止百官篡位,凡是担任过总督职务的便没有机会再入阁。你掌握过大批军队,现在又来引领百官,武都在你手里,对朝廷来说,岂不是太危险?于是,杨鹤的入阁梦想这么断送了。

杨鹤的资历太过牛逼,眼下的位置也周祥春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