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013 共镇益州(4000)(2/4)

也没有闲着,他督率众将征讨叛军,先后斩杀成汉尚书仆射王誓、平南将军王润。

范贲、隗文、邓定等人闻讯远遁,桓温这才班师。

当桓温回到成都的时候,城中废墟尚在清理,他将桓熙唤到身边,问道:

“为父不日即将东归,你是想要随我回去荆州,还是愿意留在蜀地,镇守益州?”

桓熙知道,父亲名义上是询问自己,其实心中早有安排,他正色道:

“孩儿听从父亲安排。”

桓温微微颔首,说道:

“诸葛武侯曾言,天下有变,当以荆州之军向宛、洛,益州之军出秦川,则霸业可成。

“益州,天府之国,因李氏无道,故而衰败。

“你有经世之才,当为我治理益州,休整武备,待时机成熟,你我父子并力北伐,何愁天下不定。”

在桓温看来,留守益州之人,非桓熙莫属。

毕竟谁又能比自己的嫡长子更值得信任。

虽然桓熙年仅十六岁,但自从进入安西幕府以来,尤其是他入蜀之后的表现,早已折服众人。

而桓温回到成都之后,也发现桓熙在民众之间,颇有贤名,因此,对于主政益州之人,桓温不作第二人想。

至于桓熙,他当然也愿意留在蜀中,能有一方天地让自己大展拳脚,只是他也清楚,自己毕竟年少,恐怕益州刺史一职还落不到他的头上。

果然,桓熙答应留在益州之后,桓温又将益州刺史周抚唤来。

周抚这个益州刺史只是侨置,并非实领蜀中之地。

桓温对周抚道:

“我欲以道和镇守益州,委以蜀中兵权,驻军彭模。”

桓温的信任,使得周抚大为感动,周抚在拜谢之后,投桃报李,请求道:

“末将一人难以兼顾军政,还请桓公恩准,以公子为末将长史,兼蜀郡太守,总揽内政。”

桓温此前只说军事,并让他驻军彭模,自然是另外安排有人留守成都,掌管政务。

今日接见周抚,桓温以桓熙在侧,其意太过明显,周抚故而相求。

桓温果然顺水推舟答应下来,以桓熙为益州长史,兼蜀郡太守,镇守成都。

名义上,桓熙是周抚的幕僚。

可实际上,二人一個在成都,一个在彭模,分理军政,互不统属。

桓熙以长史的身份执掌蜀中政务,关键是能够绕过朝廷,平息非议。

以桓熙之功,为益州刺史显然差些火候,但作为一郡太守却是绰绰有余。

而周抚同样是桓温能够信任之人,原时空中,他奉桓温之命,镇守益州近二十年,卒于任上,可谓忠心耿耿,否则桓温又怎敢肆无忌惮的逼迫朝廷。

周抚离开后,桓温叮嘱桓熙,要以子侄之礼侍奉周抚,不可在他离开后,与周抚争权,从而生出矛盾。

这些道理桓熙哪需要桓温来教授,眼见桓温似乎没有什么要交待的了,桓熙提醒道:

“敢问父亲,此番伐蜀,于益州之外,又得梁州四郡,父亲将要作何安排?”

蜀汉灭亡以后,司马氏在蜀地设置梁、益二州,各领八郡。

李寿在世时,出兵梁州,击败建威将军司马勋,夺取汉中、巴西、梓潼、阴平等四郡,自此,梁州被一分为二,分别由成汉与东晋各占四郡。

三年前,即公元344年,梁州刺史桓宣去世,时任荆州刺史的庾翼举荐司马勋为梁州刺史,领四郡之地。

如今桓温灭亡成汉,汉中等四郡失而复得,按理来说,就应该是由梁州刺史司马勋接手四郡。

但桓熙又怎么愿意让别人坐享其成,将梁州四郡拱手想让。

桓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