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802章 龙山问禅(2/3)

本地对杜甫和张柬之翻译了一遍:

这口温泉与六祖惠能有关。当年六祖惠能回来,适遇新州大早,特别是龙山的百姓喝无水,吃无粮。

禅宗六祖惠能得知后,身披袈裟,扮成苦行僧到各乡了解民情。他来到夏卢村,知道乡亲缺乏柴草和水,且生有皮肤病,就来到上洞村东面的卢溪河边,用他那支锡杖敲击地面,口中念道:“温泉水,喷出来,快为百姓来解灾!”

他刚念完,便有一股温泉水喷涌出来。很快,乡亲们就发现了这口温泉,高兴地挑着温泉水回家烫食物吃。用它来洗澡,身上生疥疮的和患有风湿痛的,很快就痊愈了。

从此,每逢浴佛节,寺僧也到此洗浴。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县,但这可气坏了那些地霸,他们串通官府,要派兵封锁这口温泉。有一队官兵手持刀枪,如狼似虎般地来到这里。他们还未站稳脚跟,滚烫的泉水便向他们喷去,烫得他们满地打滚,死的死,逃命的逃命,再也不敢来了。此后,那口温泉终年不断地喷出泉水,造福于民。

杜甫和张柬听了以后,都说当地百姓有福。

了解了平地冒温泉后,杜甫、杜位和张柬之信步在卢溪河边。杜甫依依不舍四处眺望,但见那远处悬浮在缥缈夜空中的龙山国恩寺,在灯火闪烁下显得特别耀眼,犹如天上的玉宇琼楼,一片盎然诗意,格外地禅意温馨,令远道而来被称为“诗圣”、“诗史”的杜甫赞叹不已。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题为《杜工部集》。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杜甫在书法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内容,在唐代是很有深度的书家。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盛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著称,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对儒、道、佛的研究,见解独到,特别是对佛家的研究,更是见见,思思,善于在举止言谈中一步步将听者带入禅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

阔别多年,张柬之正想与他在风景秀丽、灵气飞扬的卢溪河畔聚聚旧,谁知话未出口,一只萤火虫好似从国恩寺方向飘飘忽忽飞到他的眼前晃了一下,然后飞在他的头上转了几圈,又轻轻飞落在河边那排凤尾竹上。不知什么缘故,突然之间,他指着眼前这条静静的如江、如潭的卢溪河……

莫不是河中有禅机?张柬之顺势而望,这是一幅怎样奇妙而又独特的景象啊!如明镜一般的河面上,倒映着一轮明月,河水在竹丛中静处;天空辽阔无云,无风吹临,水波不兴,平滑如镜;水镜虽小,却将整个天空纳入其中……

水中倒映的月亮,万里无云的天空……此情此景,张柬之心灵之中有一种火花似的光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