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八十二、黄泉路,彼岸花(1/4)

学生时代,全戎和霍慎行都学过荀子的《劝学》,其中有这样的名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时隔多年,身为学酥的霍慎行早已忘了“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原理。在抵达朔方后,霍慎行偶然想起这一句古文,立刻向全戎请教。全戎也不记得其中的原理了,倒是一直念叨着前半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高而招…登高……”全戎的碎碎念引起了阿赖的回应:“大人,咱们去爬山吧。”

全戎当然不是要自己登高,他是琢磨着让大炮“登高”——通过抬高火炮的发射位置,让炮弹在落地前得以飞行更远的距离。在扩建朔方的城墙时,他把二十余门火炮藏在了敌楼内,并选定参照物,由范龙飞指导进行了试射,将命中各个参照物所需的炮口角度、火药装填量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方便普通士兵进行操作。

经过一番准备,朔方这些火炮的射程和精确度都超过了鲜卑人的想象。尤其是这次拓跋糠大帐所在的小土坡,正是当初全戎试射火炮选定的参照物之一,操作火炮的士兵甚至可以直接将命中土坡的射击参数背出来。当晚拓跋糠为霍慎行接风的时候,朔方城墙敌楼上的伪装便被拆下,黝黑的炮口瞄准了大帐,突击骑兵也已严阵以待。为了尽可能提升杀伤效果,秦道士按照霍慎行的建议,将拓跋糠大帐所在的土坡划分成了四乘四的方阵,对二十门火炮的射击参数进行微调,力保完全覆盖大帐。

根据与秦道士的约定,霍慎行与拓跋糠和黑田云子东拉西扯,说了一堆废话,就是为了尽量拖延时间。在霍慎行说最后一句话时,他甚至感受到了炮弹从天而降的声音。与此同时,城墙上的其他火炮也击毁了鲜卑军营外为防止汉军偷袭而设置的拒马和栅栏。汉军骑兵从四个城门蜂拥而出,排成楔形阵列,以全戎的亲兵为先导,挥舞着马刀迎向鲜卑人。

由于对汉军的炮击毫无准备,鲜卑军官们听到巨响后便眼看着拓跋糠的大帐被炮弹击中,乱作一团,惊魂未定之时,杀声震天的汉军又大举进攻。在幽幽的月色下,汉军士卒脸上愤怒的表情被鲜卑人看得清清楚楚。与白天相比,汉军脸上的表情变得异常狰狞。除却少数几个死忠分子赶往大帐去救拓跋糠,大部分鲜卑人自顾自逃命去了。极个别鲜卑骑兵不成建制的抵抗在全戎的亲兵面前完全是螳臂当车。

当天出击前,冬凇向将士们讲述了霍慎行的事情。汉军官兵感慨霍慎行的抉择,对拓跋糠和黑田云子等一干宵小将老弱妇孺当人质的卑劣行为异常愤怒。他们心知霍慎行此去再难生还,在军旗上写下“报仇”二字背在背后,冲锋陷阵的时候奋不顾身,一次冲击便击垮鲜卑军反击的力量,追在四散奔逃的鲜卑人身后一阵劈砍。

当晚,因主帅遭遇炮击而陷入混乱的鲜卑军虽然人数明显占优,但面对着恨得咬牙切齿的汉军完全处于下风,被追着打了一夜。收兵统计战果时,秦道士得到的数字是:斩首3174,俘虏528人,还有一百四十多尸体无法辨认。

昨晚的炮击打翻了鲜卑军用于照明的火把和火盆,引起了大火。打扫战场时,空气中还弥漫着令人作呕的焦糊气味。秦道士什么场面没有见过,他忍着恶心,在死者身前驻足,亲自去查看那些因为火烧、马踏而难以辨认的尸首,他不想看到霍慎行的尸身,但又怕霍慎行在乱军之中落得尸首无存,因而从穿着、身材对每一个无名死者仔细辨认,至于炮击是否消灭了拓跋糠和黑田云子,秦道士就管不了了。霍慎行最后时分穿着普通的汉军军服,在烈火之下不会剩下什么,这极大地增加了辨认难度。秦道士对尸首的辨认甚至达到了仵作(古代的法医)的程度,仍旧只找到三具疑似尸体。仅仅过了一夜,这三个活蹦乱跳的人就横尸就地了,而霍慎行很可能就在其中。秦道士沉默了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