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357 忙(2/4)



“这套指令集我将之命名为njsy指令集。这些指令集的完整代码希望大家能尽快读懂,接下来我对芯片架构跟设计提出一些我个人的想法。首先大家在考虑u设计方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硅通管的技术特性。在三维层面,我们可以更优雅的进行so布局,将三维优势发挥到极致。”

“我的建议是一、二、三级缓存之外,我们应该设计出统一内存库,让一部分关键信息不需要在经过主板连线进行串行沟通,直接在统一内存库中完成数据交换,一次来解决延迟问题跟访问带宽受限问题;利用三维优势,将不同的核心跟缓存堆叠在不同的立体层级上,一次保证核心跟核心之间,核心跟缓存之间,核心跟内存之间的交换速度,同时gu核心和u核心共享内存。”

“其次,将神经网络计算跟仿生芯片集合进芯片之中,并给其一个专门的计算通道跟层级,关于这方面我已经在指令集的设计中给予了体现……”

……

宁为正对着屏幕向宁思核心战斗团队一点点的阐述着自己的思路跟要求。

整个十月跟十一月,夜以继日的奋战,自家的指令集终于出炉。

虽然还没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过整个指令集系统已经在三月进行了数天的各种数字模拟,证明了这套指令集的科学性。

当然对于宁思实验室跟其合作伙伴来说,大家的心情大概依然是懵逼的……

主要还是太快了。

对于这些核心人员来说,大家当然知道宁为是九月中旬才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发言支持研究自主指令集的,而不是通过购买或者跟开源平台合作,来构建新芯片的指令集。

在做出决定之后,据说宁为开始设计指令集,华为才开始着手组建宁思实验室,到现在十一月底,两个半月时间,宁思实验室也不过刚刚筹建完毕一个月左右,而且核心团队许多人,还是实验室内部支援过来的。

如果走社招,挖人,这点时间显然不够,校招更不可能,没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不可能直接分配到这种直接出成果的部门。

能够一个多月完成宁思实验室核心团队的组建,还得感谢合作方给予的不少帮助。

然而大家刚刚用一个月时间磨合得差不多了,大家都开始对宁为之前提供的一些指令集思路开始摩拳擦掌的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这次会议让所有人瞪大了眼睛。

这人竟然单枪匹马的把指令集完成了?

不,也不能说是单枪匹马,毕竟还是有三月智能平台的全力支持,不过真要说起来,三月智能平台给予宁思的权限也是很高的,起码相对于实验室其他项目,宁思实验室提交的计算请求跟数字模拟任务,往往能有优先排序,如果是重复性计算请求跟数字模拟任务即便是被系统驳回,也会同步提供近期的计算结果作为参考。

所以大家是很有信心的。

早早就曾喊出过口号,半年内一定要辅佐宁教授,完成全新指令集的构架跟编译器。

真的,这特么是内部用来打鸡血的口号!

当然这里的指令集可是要用于全新三维硅通管u设计的,可跟那些大部分都被市场淘汰掉的妖艳产品不一样,整套指令集跟编译器要体现出优异的性能,要有跟市场上流行的指令集不一样的地方,底层设计总要一些方面比经过市场检验的指令集更为优秀,所以半年时间并不算是特别夸张。

同样大家也需要这段时间来适应节奏,同时还要等待极简ea那边提供完整的工具链……

然而万万没想到啊,大家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宁为却已经独立将指令集完成了,半年?不存在的,满打满算大概只用了两个月零九天……

于是辅助工作大概要变成学习跟了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