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三章 帝党(二)(2/3)

了数,朝中的资深官员,经过几次大浪淘沙的党争之后,非东林的官员已经没几个,就这几个还都是和东林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其余官员,倘若是阉党,自然已经被清洗的差不多了。以前的楚党、晋党之类的,也基本上被赶出了北京城,运气差的去云贵等地啃石头,运气好点的,也被赶去了无权无势的南京养花养鸟。

至于科举新进的官员,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东林的发源地,江南的江、浙、南直隶等地,本来就是科举强省,新进官员大多来源于此。东林出身的进士,自然起点高,成绩稍微好点,再加一点点运气,便能被操作进翰林院。弄得翰林院完全被东林把持,里面到处都能听到吴侬软语。其它地方偶尔出几个进士,除了无权无势的清水衙门外,也都被外放到了地方。

所谓的清水衙门,自然包括都察院在内。都察院以弹劾官员过活,里面说话有效果的大佬们,自然能收到各种贿赂,日子过得很滋润。底层的御史言官却没这么好的福气,虽然也有弹劾的权力,不过官位低小,弹劾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地位高,肯花大钱的主自然不会来交好这些低级的御史言官。地位低,肯结交这些御史言官的又没什么钱。对于这些御史言官来说,为了三五两银子就帮人弹人肯定不愿意。要知道御史言官们一旦受贿被抓,仕途基本就完了。因此,这群御史言官可以算是京官中最悲催的群体。

为了防止御史言官们受贿,都察院甚至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御史言官尽量不用江南人士。原因在于江南等地经商成风,士子受经商风气所影响,容易被收买。话虽然是这么说,背后的实情却也难说清楚,说不得就是因为御史言官太清苦,江南士子不肯担任,便编造了这个借口,把锅甩给了其它地方的士子去背。

挑选帝党人员的两条要求,第一,要非东林成员,京师中,只有在御史言官之类苦差事中能找到这类官员。第二,要底层混的不如意的官员,不幸的是,仍然是都察院底层的御史言官混的最不如意。

于是,周祥春开口道:“贤弟的意思是,帝党的人员要在底层的御史言官中挑选?”

王启年点点头,开口说道:“举朝皆东林,唯有底层的御史言官以及地方官员中,才有能拉拢的帝党人选。大兄既然身为都察院佥都御史,手下管着许多的御史言官。因此,组建帝党之事,自然要着落在大兄身上。而且依照小弟的观察,大兄为人机敏,且官声很好,最关键的是,上次大兄假装收买黄中色对付东江,东林必然以为大兄是同道中人,不会太过提防。”

既然话已经说清楚了,这个人情周祥春不能不领。于是起身向王启年行礼谢过,然后继续请教道:“此次向圣上进言,组建帝党之事。可有需要留意的地方?还请贤弟不吝赐教。”

帮周祥春入阁,这个人情很大,于是王启年也没有起身避礼。听到周祥春所说,王启年便开口回答道:“此事即使大兄不开口,小弟也会主动提醒。大兄既然替圣上站台,以后自然免不了有替圣上背黑锅的时候。请大兄牢记一句话,咱们圣上刻薄寡恩,视臣下如草芥。大兄背黑锅之时,倘若是小事情,能背的起,便可以抢着去背。倘若和性命相关,则切记一定要推脱给旁人,万不可一时意气。此事切记、切记。”(历史上崇祯命令帝党的陈新甲秘密同建奴议和。东林为了打击帝党,把此事捅了出来,弄得人尽皆知。事后,陈新甲为了崇祯的名声,自己主动背了黑锅,说此事同圣上无关,乃自己所为。崇祯皇帝顺水推舟,既然你是帝党人员,自然有替朕去死的觉悟,直接把陈新甲咔嚓了,后人也没有补偿。可见崇祯刻薄寡恩如此。)

周祥春听了此言,心里默默的记下。这贤弟很多时候说话都是云里雾里,结果却是出奇的灵验。上次听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