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卷新时代 第316章 阿道夫的狂喜(1/7)

摩尔曼斯克在芬兰语中曾叫“贝柴摩”。

徐安捷中校的飞机在贝柴摩郊外的瓦耶恩加机场着陆,他一走进这座城市,就被它“迷住”了。

这座北极圈内的俄国城市有种只能意会,无法表达的风貌,它也许是古老俄罗斯的缩影,这座北极小城如同每一座欧俄城市一般的破落,如不是偶尔可看到几道炫丽的霓虹,或许人们很难将这座城市同繁华的俄罗斯帝国联系在一起。

色彩单调的木屋和砖房组成了几条街道,街上死气沉沉,处处泥泞。穿着厚毡靴和长袍的摩尔曼斯克市民急匆匆走过街道,到修船厂和码头去干活。时而有几队穿着深蓝色军装的帝国北方舰队水兵,这些水兵仅有的军舰,是三艘从堪察加海军基地驶来的一艘轻巡洋舰及两艘驱逐舰,再就是一些老旧而落后的苏俄军舰。

虽然俄罗斯帝国接收了苏俄几乎全部的海军力量,但是根据苏德媾和条约,苏俄已将海军几乎全部主力舰移交予德国,苏俄海军仅不过保留六艘装甲薄弱的基洛夫级巡洋舰,尽管这级巡洋舰的特点是火力强大和航速快,但是却无法满足俄罗斯帝国海军需求,几乎是在俄罗斯意识到即将赢得国家统一的第一时间,俄罗斯帝国议院便通过高达165亿卢布的海军武备重整计划,计划用五年时间重建一支强大的俄罗斯帝国海军,而作为核心的三艘航母以及大量的军舰则直接向中国海军购买现货,尽管只要愿意,这些军舰可随时移交俄罗斯海军,但受限于海上航路不通,所购军舰却仅只能悬挂俄罗斯帝国国旗,在中国海军服役。

俄罗斯帝国并没有拥有海军,至少在欧洲,俄罗斯帝国的海军远不足满足军事需求。这座城市,远没有他表面上那么安静、祥和,至少在近两年前,这里曾是战场的最前线,几年前德军曾从芬兰的伊纳里贾尔维湖畔冲过边境逼近贝柴摩,起初德军兵力很少,只有一个骑兵团,属于一个山地师的一部分,他们的纹章上绣着阿尔卑斯山火绒草花。那一次德军对俄国人的抵抗力显然估计不足,他们大摇大摆打进来。甚至带了他们任命的城防司令和文娱部门官员,结果在摩尔曼斯克城市被坚决顶住,寸步难进。

后来那个倒楣的骑兵团碰壁后,德国人把整个山地师都投入攻城战,但是已经晚了。是朱加什维最先预见到摩尔曼斯克在北方航线上的重要价值,便派出整个第十四集团军来守卫它,战争变成了艰苦残酷的拉锯战,直到苏德停战时,德国人仍然居于守势,只能用大炮远远地轰击贝柴摩。

清晨,徐安捷中校从住房出来锻炼身体,作为一名海军军官,他和每一名中**官一样,每天都必须进行充足的体能训练,每年进入基层战斗部队训练两个月是国防军的传统,在这种传统下锻炼身体保持体能,就显得异常重要。

在共和中国有一句俗话,但凡大肚子的军官绝对是酒囊饭袋,所谓的“将军肚”在中国是受到鄙夷的,无论是军队或是政界,大肚子往往意味着无能与贪腐,锻炼身体保持体能与体形在军政两界早已成为传统。

空中飘着雪雨,沿着摩尔曼斯克军港的防坡堤跑道时,徐安捷可以看到和自己一样,穿着单薄的体能作训服跑步的俄罗斯海军军官,几十年的亲密盟友两**方的习惯影响着彼此。慢跑一个钟头后,徐安捷跑到了防坡堤尽的灯塔处,借着休息的功夫打量着这座军港。

俄罗斯北方的黎明缺少托尔斯泰描写的明亮色彩,它灰蒙蒙的有如梦幻。太阳仿佛混浊的卵黄悬在南方雾气腾腾的地平线上。海水蓝得发黑。从贝柴摩到巴伦支海有一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