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卷大时代 第69章 鲸海加更完成!求票(1/6)

(呒呼!今天拼命码字终于完成了加更!在这里谢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小市民支持和建议,你们的在书评区的建议永远是对小市民最大的支持和厚爱!拜谢中!s:求票!)

海参崴,来自满语,意为“海边的小渔村”,1860年之前本为中国领土。俄罗斯占领将其改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东方统治者”或是“征服东方”的意思),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

1858年的《中俄爱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根据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的‘沿阿穆尔河和海边疆区建立一系列港口‘的旨意,1860年海参崴作为俄罗斯在太平洋的军事堡垒正式建立。1889年海参崴被宣布为军事要塞。19世纪90年代,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使海参崴与俄罗斯中心城市有了可靠的交通联系,移民人数开始增加,开发速度加快,各个国家的商人和劳动力汇聚而来,使海参崴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大都市。

这里从此便成为了俄罗斯在远东的交通中枢,是世界著名的不冻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和通往亚洲太平洋各国海运的起点。海参崴是一座山城,座落于三面环海一面依山的半岛上,市中心位于金角湾的岸边。

房屋鳞次栉比,沿海岸线绵延30余公里,东临乌苏里湾,西临阿穆尔湾,城市所属的20余个岛屿分布在彼得大帝海中,如俄罗斯岛、**夫岛等。拥有优良的天然港湾,地理位置优越,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在失去旅顺之后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尽管俄罗斯占领了这座城市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而且在十多年前还邀请了大批建筑设计师对城市进行了规划设计,以欧式建筑为主的建筑格局逐步形成。但是仍然没能消除这座城市中国的痕迹,或者说根本无法消除中国在这里的痕迹。

半个世纪以来,海参崴的居住人口仍以中国人为多数。中国人主要是港口工人、铁路工人、商人、小食品店主、赌场主、担水人、演员和农民,城市警察局还设有中国警察分局,负责保护中国商人不受土匪侵犯,禁止买卖和吸食鸦片。

当夜幕降临的这座滨海城市的时候,城市并没有因为夜幕的降临而变得冷清起来,反而当夜幕降临之后,城市里商铺的霓虹灯把这坐海滨城市装点的更为炫丽。

“你好!”

“你好!吃了过吗?”

……

走在繁华的北京街边的奇米扬卡不时的摘帽向经过的熟人打着招呼,口中较为熟练的中文甚至于带着一些山东味或东北味,在海参崴的华人以山东人和东北人居多。自然的奇米扬卡的中国话里,带一点山东味或东北味可以拉近彼此之间有关系。

作为前临时政府边疆区专员的奇米扬卡,现在尽管已经失去了公职,但是得益与两个月来和华区培养的良好关系,因此尽管苏维埃政权控制了海参崴,革命的水兵和工人赤卫队接管了这座城市,但是对于初来乍到的奇米扬卡的而言却没有什么影响,而且因为华人商会和互助会对奇米扬卡的信任,海参崴苏维埃委员会为了和华区进行交涉,所以还将其任命为了华区交涉专员。

在这个华人人口超过十五万占到整个城市人口总数的45%的城市,革命后的华商的影响力相比过去反而增大许多,原因很简单,海参崴工人赤卫队之中有六千多名华人队员占到赤卫队总兵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