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章 西北(2/6)



甚至于连强国之一的日本,都感受到了来自中国轻工业界的压力,无疑这一切让一年前在举国上下反对日货的国民兴奋不已。

看到报纸上引用日本报纸对中国实业界的分析,也使得国内民众第一次感受道,实业救国并不是一条可望不可及的路,再联系到大量的地主、富绅因为投资实业而从中受益。

在报纸媒体的炒作和推动之下,“实业救国”一下子成了国内的主流,就连南北政府都不约而同的,打起了实业救国牌子,一时之间,开办工厂成了国内的主流。

虽说通过报纸宣传,作为实业救国的典范的西北工业区,则成为了响彻全国的一个名字,那些报社的记者们总是拿着西北工业区来证明,实业救国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西北工业区和工业区的核心西北公司毫无疑问的被推上了前台,成为了众人的焦点。

也正因为这些报社的宣传,使得国人都知道了在中国的察哈尔有一家西北公司,有一个西北工业区,而这个工业区拥有全中国最先进的机器制造技术,并且还在建设着钢铁厂之类的重工企业。

得益于此,以至于国内有意创办实业的财东们,在办厂的时候,首先就会想到从西北公司购买所需的机械设备,一时之间使用西北公司设在各地的分公司、办事处门前到都是咨询机器事宜的财东、技术人员。

而其中一部分财东,在从报纸上得知西北公司以机械、技术参股的方式,在西北工业内与外界合办企业之后,他们便有意在西北工业区内投资。

得益于这些国内的财东在工业内的投资,使得西北工业区,几乎每天都有几家工厂破土动,西北工业区好像迎来了一个井喷似的发展。

一直以来按照司马和察哈尔都统府达成的协议,通过包税的方式,包揽了整个工业区范围内所有企业的税款以及其它杂捐,而且另外每个月还额外提供固定金额的助饷。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前提,司马才可以向在西北工业内投资的企业许诺,一年内免税,三年内免捐之类的优惠,以吸引其在工业区内投资。

而为了保证这一切的顺利实施,司马还利用和周家比效亲密的关系,派人在财政部、农商部上下走动,得益于周学熙过去曾属理过两部的原因,所以两部一直以来对西北公司和西北工业区的所作所为都视做不见。

再加上有段琪瑞公子段骏良从中走动,可以说,无论是最初的西北公司,还是现在的西北工业区,一直都是顺风顺水的的发展着。至少从表面上看西北工业区的在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同时又不失稳健。

西北的每个人都知道,西北工业的三个地标建筑,一个是占地超过四平方公里正在建设中的西北花园,一个位于实业路中心拐角路东的西北广场,还就是正对西北广场的西北大楼。

这座由西北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高为八层的中西风格合并的大楼,就是西北公司总部,除了非其漂亮的外观成为西北工业区的地标以外,同时这座八层大楼还是整个工业区内的最高建筑。

虽说公司内四至五层的建筑非常普遍,就是连工业生活区的住宅都是为三楼的楼房,可是能建六层以上的建筑,还是得益于一年来公司建筑技术力量的进步,还有就是西北建筑事物所的成立。

西北建筑事物所是刘季元一手创办,除了拥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