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工业改革(2/3)
要便利的公路、铁路交通条件,需要税收、人才录用等政策上的扶持而产业倾斜化政策可以这样理解,人力有时而穷,国家也是如此,不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的储备,都是有一个限度,如果把他们平均分配在各个行业上,结果可能是所有行业都平平碌碌,一事无成,尤其像中国这种资金缺乏,教育条件落后,基础条件薄弱,人才储备水平低下的国家,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将资金、人才投入到一些具备发展优势、拥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中去,在短时间内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执行产业倾斜化政策最成功的例子是日本,在明治维之前,日本同样是封闭落后,国内大量黄金被套取流失,资金、人才储备比之当时的中国还远远不如,但日本人明显懂得工业发展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根据其岛国多优良海湾的情况,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集中力量发展造船行业其国内几乎所有工业地发展都是为造船工业服务的,而资金和人才也几乎都投入到了这上面,使得日本的造船工业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从蒙昧状态一下跨越到可以建造世界先进军舰的水平;而之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汽车工业带动的第二次经济飞跃,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电子工业带动的第三次经济飞跃都是日本始终贯彻产业倾斜化政策的结果
第三条重要的经验是经济体制这里的经济体制不是指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而是指企业和政府之间地关系地区倾斜化和产业倾斜化也并非完全没有弊病,以当年的苏联为例,因为十月革命后险恶的国际形势,当时苏联政府把工业发展重心放在了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领域,并因此取得了长足地进步为后来在不利条件下击败强大的德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是产业倾斜化政策的实施,势必使得政府参与到企业地运营中,就其本身而言,实际是一种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苏联的许多重工业企业在后期由于过分依赖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和领导,丧失了企业地独立性和市场自主性,导致企业运营僵化,企业员工缺乏主动性产品的研发与市场需要背道而驰,这就是由于经济体质造成的历史已经证明,在政府强力干预下,忽视人才主动性、违背市场规律地国有型企业是难以成功地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像日本历史上就是通过把官办企业进行贱卖来解决这个问题地,三菱、三井等名震后世的财团就是这样而来私有资本地注入能给企业带来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商人逐利的本性也是企业始终跟随市场规律的保证
对于这三条经验关绪清是十分重视的好在从一开始他就秉承着贵精不贵多的标准工部名下的十几家官办企业走的都是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不仅技术和人才在国内首屈一指而且各自都相当具有特点,像江南制造生产的产品就以精细着称,而且始终追逐国际先进的技术,而天津机器局就以粗犷、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着称,往往一个产品设计到了他们那里,便会以最简单、经济的面貌呈现出来,以光绪十一年设计的铁轨为例,江南制造局采用的是最好的螺纹钢,并采用德式接技术,其质量几乎和英、美所产的铁轨不相上下,而天津机器局用的则是最便宜的铸钢,采用的是简单的螺帽对接,同等长度,其成本不到江南制造局铁轨的三分之一,而在正常地质气候条件下,其使用寿命几乎相差不了多少其它的诸如福建船政局专攻造船、东北机器局专攻锅炉蒸汽机等动力的研究、孙德胜专攻军火冶金方面,都各自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成功之路
另外关绪清也效仿后世的日本,把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到购入大量法国设备的造船业上希望能在海军这一领域领先世界
而如何处理好技术和规模拓展之间的关系,维持一种良性的竞争,就需要处理好第三个问题,如何将这些深深打着官僚资本烙印的企业私有化,使他们真正回归到市场规律中来,不再是某个官员升迁的资历生产地产品也非不计成本,只是滥竽充数这个问题才真正急需解决却又难以解决的顽症,由于采取了后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办法,这个时期的官办企业并不像历史上那样虚耗无度,天怒人怨,相反在两次对外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关绪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到清朝当皇帝 最新章节第一百零二章 工业改革,网址:https://wap.at77.net/70/70236/102_2.html
乡村桃运小神医
天才相士
神澜奇域
林霄秦婉秋
总裁的千万小逃妻
某科学的中二死骑
想死太难了
重生成校草的亲闺女
重生于康熙末年
夜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