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章 宣德洒蓝釉暗花云龙纹钵(2/3)

内部施的是白釉,有隐约可见的云龙纹;外施洒蓝釉,釉色沉着,内底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张楠道:“500多年的东西了,能保存这样不容易。这洒蓝釉最早出现在明代宣德年间的景德镇,洒蓝釉在明代时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因为烧成极其困难,人力物力消耗也太大,宣德死后这洒蓝釉也就停烧了。宣德才当了10年皇帝,有明一朝,这类瓷器就烧了不到十年时间,后来一直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才又恢复生产这种工艺的瓷器。这洒蓝釉难就难在是分成两次烧制和这施釉工艺上:要先在器物上施白釉,入火烧成后,再用竹管蘸蓝色的青釉,用口吹竹管的另一端使釉附在瓷胎上,形成深浅不同的斑点,然后再经第二次烧成。”“楠哥,那清代的值不值钱?”一听姜爱华的话,张楠道:“不便宜,不过没法和真正的宣德洒蓝釉器比。京城博物馆收藏的那件是国家一级文物,据说就是十几年前文物商店当乾隆年的仿器收的,价格不便宜,80块,比同时期的青花这些常见器要贵的多。”七几年的八十块可不是小数目,至少两个月工资呢!“文物商店就是黑!”“也不能怪他们,那帮人也没见过宣德本朝的器物,能算成乾隆年仿制的已经不错了。要是换个私人古董贩子,能给黑成民国的。据说还是个老太太拿出来卖的,说是在家里用了好多年,当过盐罐,还拿来喂过鸡。说起来还挺有意思,一个用来喂鸡,这个是抢了条大狼狗的饭碗。”张楠说着自个也笑了,挺有趣的:家里还有个犀角杯,重生后从老家一个叫崇仁的古镇上一户人家里收来的。因为自己老底子也是那个古镇附近的人,重生前对那个犀角杯的事情了如指掌,也知道是哪户人家:八十年代末的一天,犀角杯被个收古董的人发现,才花了一块钱给买走,因为那会它已经当了好几年喂猫的碗!好东西都拿去喂猫、喂狗、喂鸡,这还真是让人无语。“文物商店的收购鉴定员也没见过宣德那会的实物,后来被确定是宣德年本朝的器物,还想着再去给那个卖那钵的老太太补偿点,不过再没找到人。要怪就怪清朝那几个皇帝,造瓷器老喜欢用前人的款,特别是乾隆,老给人添乱,这老头压根就是故意的!”每次说到清代的寄托款,张楠就是一肚子牢骚!姜爱华也顺着骂了几句那个什么狗屁十全老人:就算是个外行,他也听说过乾隆这家伙不地道,老用明朝的款,还常常搞得以假乱真。“楠哥,你怎么看出来的?”“釉,还有款。宣德年间的洒蓝,这蓝比较厚,白露出来也比较多,非常均匀,所以洒蓝还有种叫法是盖雪蓝。到康熙那会的蓝釉就比较薄了,露出的白的地方有点若隐若现,不像宣德那会那么突出、均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洒蓝釉瓷器呈色稳定,做工精细。不过到了清代后期,这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有就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中期的器物相比…”张楠还聊了聊宣德本朝款同清代仿款的区别,不过姜爱华不是翁叶铭,这会就当听个故事,可没多少虚心好学的样子。人家是含着钻石钥匙出生的人,哪需要像翁叶铭那样拼!而且说来也怪,姜爱华这种人的运气又是这么好:翁叶铭忙乎了那么多天,淘到的物件价值加起来,这会在京城的价格往高算也就是个几十万人民币。而姜爱华随便带着人这一晃悠,就能碰上高档货色。老天有时就是这么不公平!不过仔细想想也能理解:翁叶铭是单打独斗自己想办法去打开关系网,至于姜爱华…呵呵了!一个电话,天晓得会有多少人在为这件事在背后奔走忙碌。当然,20年后翁叶铭替张楠收购的那些东西加起来,这价值就实在难以估量了!而且张楠也没把东西都拿走,少量重复太多的也给翁叶铭留着,算他的:到时候加起来怎么着都是上千万的价值!……车里聊着聊着就到了花旗银行的办事处,张楠就随意签了个字,取了50万美元现金,直接给了姜爱华。之前问过他是要卡还是现金,姜爱华想都不想就要现金。不过这会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