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33章 明争(4/5)

华、右都御使刘宇、兵部侍郎曹元、吏部侍郎张彩等八名实权人物金殿上书支持解除海禁,简直是迅雷不及掩耳,这么迅速的动作一下子把群臣打懵了。尤其是皇帝咨询于内阁三大学士,李东阳、焦芳均当廷表示赞成,杨廷和亦不予反对,立刻把朝臣中相当一部分持观望态度的官员拉拢了过去,声言支持解禁。

这一来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刚刚上台,根基尚浅,根本不敢表明态度。刘大夏怒不可遏,杨凌继掌了督察百官之权和财权之后又掌兵权,他就觉得极为不妥,杨凌与内廷过从甚密,再掌握这么大的权力,形成尾大不掉不势,一旦心存反意,恐怕难以收拾,如果解除海禁,仿当年郑和旧制,由内廷掌管水师和商运,天下岂不落入奸宦掌中?

是以刘大夏和马文升等人汇集一班老臣竭力反对,双方廷辩从剿灭倭寇、经商牟利、水师建制、国库负担、农耕影响激烈争夺,彼此贬抑,不料请求解除海禁的一方竟似早有准备,每提一个问题他们都可以拿出详尽的数据和周详的计划予以驳斥。

正德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象斗架公鸡般的群臣,心中实是快活无比。从来都是他正德,是百官呵斥教训的对象,难得这一回竟做了裁判,他真巴不得多来几场这样的廷议那才有趣。

老臣杨守随眼见对方攻势汹汹,而韩文等一班在朝中极负盛望的老臣如今皆不在京中,这才知道正德皇帝早有准备,嘻笑荒唐之间,不动声色地已将反对海禁的主要力量全支出了京城。

如今留下刘大夏、马文升几个人,不过是作作样子,恐怕这样争论下去,他们就要成为廷论的牺牲品,如果这两人再被免职,等到韩文等人回来,仍是势单力薄,再也无力一战。

杨守随灵机一动,踏前一步对正德皇帝道:“皇上,大明天朝上国,乃四海之中央,藩夷小国与大明通商,是我大明示惠与天下,本无不可,至于倭寇横行,方才刘宇刘大人等人所提建制水师、剿抚并用、以利导引等策,臣亦觉可行,然大明若与夷国平等通商,有违大明‘朝贡’祖制,这岂不是将藩邦蛮夷置于和大明相等的地位了么?

日本国王倨傲不恭,已多年不以大明藩属自居,大明岂可自降身份?须知一旦解禁,日本最近,彼此通商再难控制,而且倭人狡猾,亦可冒充他国商人,故此臣以为,日本国不称臣纳贡,大明万无解禁通商之理!”

杨守随打的好主意,这祖制便是正德再荒唐,总不好公开违反,难道他身为天子,敢自堕身份,把自已置与和倭人小国平起平坐的地位?祭出这面大旗,群臣更是不敢对先帝遗制有所非议。

东洋倭人狂妄,自足利以下,已经很久不对大明称臣,则此结不解,这场廷议便可以就此而止。就算再有变数,那时韩文等人早已闻讯赶回京师,难道还想不出对策制止这场闹剧吗?

马文升等人闻言,亦觉心中一亮,方才只顾与刘宇、张彩斤斤计较,有这件利器,他们还能有什么借口?刘大夏立即沉声如雷,向正德道:“皇上,杨大人所言有理,解禁通商固有利处,然弊端亦难除。尤为重要者,此事关乎大明尊严,天子岂可为小利而置大义于不顾?”

马文升、杨芳等人连声附合,支持解禁的群臣不免声势一落,为之气馁。正德托着下巴正看的有趣,听了这话懒洋洋坐直了身子,笑嘻嘻地道:“哦?依诸位爱卿之言,通商解海最大之阻力乃在于有堕我大明尊严,若倭国不以臣属自居便不可通商开海,反之则大可商榷了?”

刘大夏重重一颔首,环睁二目道:“正是!”

**********************************************************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