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两百六十六 你看!他们急了!(除夕快乐!)_269(3/4)

断充实学问,而这个过程中,中枢大佬都在关注,一旦有什么关键的职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些人。

这就是馆职的意义,为中央储备人才。

官职一定,狄进第二日就来馆阁上班。

为求清静,不受打扰,馆阁位于皇城一角,往来之人很少,偏偏馆阁又不止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还有秘阁、龙图阁、天章阁等等,林林总总十数座,这点后世就统一多了,直接一个翰林院多方便,现在狄进则转了一大圈,险些被绕晕了,还是在吏员的指引下,才来到了自己将要办公的集贤院。

嗅着空气中陈年故纸的旧墨香气,狄进徐徐步入,当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印入眼帘,赏心悦目的同时,又不禁想到了与八大王相关的荣王宫火。

那场火不仅把自己的荣王府给烧了,也连累了宫城,三馆和密阁中珍藏着从唐朝、五代开始,直到宋初的各色孤本珍本,还有历代诏书、奏疏等重要的历史资料,在大火中焚之一炬,损失之大,难以估量。

当然更悲惨的还有天子的内库,太祖太宗两代的积蓄,数千万贯之多的财富,全部烧成了灰烬。

而那场火也就发生在十几年前,因此这座集贤院也是十几年间新建的,却再度收集了上万册书卷,再往里面走,顿时看到一处环境优雅的读书之地,其中一张宽大的桌案后,坐着一位紫袍老者。

听到动静,老者抬起头来,正是翰林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判尚书都省的刘筠。

狄进上前执学生之礼:“刘公!”

刘筠微微一笑:“仕林来了,坐!”

狄进依言坐在刘筠面前,就见这位曾经的知贡举,目光温和地打量过来:“你拒绝了机宜司之职,是很明智的选择!”

堂堂三元魁首,是最根红苗正的文臣,与情报部门沾上直接关联,就算立下功劳,在部分文官眼中都属于失分项,刘筠就对狄进的选择很是满意,因此态度分外和蔼。

称赞之后,刘筠还提到了《洗冤集录》,所言和吕夷简一致:“老夫看了你所著的《洗冤集录》,表象虽为刑名之事,内中却是我儒家之学,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你若能将之发扬光大,当教化世人,功在千秋!”

狄进露出受教之色:“学生领会!”

接下来就是刘筠的怀旧时间,说着说着,自然又谈到了西昆体的改善,狄进的回话,依旧是省试的思路延伸。

倒不是他不真诚,实在是西昆体的根就在那里,华而不实,夸夸其谈,刘筠固然看到了其中的缺陷,却终究无力改变。

所以狄进所做的,只是满足一位老者人生最后阶段的念想罢了,难得糊涂。

对于西昆体文风的细节改变,进行了探讨,刘筠心满意足,年龄大了,终究精力不济,便举荐了几部在他看来最值得一读的孤本,转入馆后休息去了。

狄进依言将那几本书从书架上取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让吏员去泡好茶,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一杯茶,几本书,一坐就是一整天。

甚至不能说一整天,宋朝官员虽然不比前唐只上半天班,午后就能下班回家,一般坐班的时间也只是到申时,即下午三四点下班,不必熬到晚上。

这就是三馆任职,储备人才的生活。

美滋滋。

狄进确实对此甘之如饴,紧迫的日子过多了,也得放松放松,不然精神总绷着,那是跟自己过不去。

就这般,他在集贤院养老,外面则围绕着机宜司和《洗冤集录》风起云涌。

这一日。

狄进优哉游哉地来自己的位置上坐下,品茶看书,很快匆匆的脚步声传来,一位并不相熟的吏员来到身前,轻声禀告:“狄直院,机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