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百九十五章 超越数学之神的存在!(2/4)

/>

较之菲格雷多主任与古德伯格教授的忧心忡忡心急如焚,地震科研团队里的大多数成员们则镇定得多,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一辈子研究的就是灾害,对地震的直接后果间接后果都研究得很清楚了,自然不至于一听到要发生大地震就胆战心惊、悲天悯人、慌了手脚。

他们更多的是震惊以及强烈的好奇心。

要知道,地震预测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准确的地震预测更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当前的监测技术无法直接观测星球内部,自然无法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提供有效的观测数据,而且有关方法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哪些因子是直接的、哪些因子是间接的都尚未形成理论,顶多只能通过大地构造活动的位移、岩层构造应力波的变化等几十项监测数据间接地作为判断依据,所以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出很粗略的估算。

像地震科研团队这样能有七八分把握、且地震预测的时间精度提升到了“天”级别,已算是历史性的飞跃成果了。

现在夏国秦院士的团队居然说优化了他们的地震预测数学模型、修正了他们原本的预测结果,还提升了预测的精度,连震中、震源深度、具体的时间节点都预测出来了?

在震惊之余,他们更好奇自己的模型是如何被优化的,以及这次的预测结果是否真的准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慕尼黑大学的亚尔斯·劳森教授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团队成员的态度: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起码在目前的科技下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对灾难心存敬畏,对受灾民众心存悲悯,因此更希望能通过预测来减轻损失。如果秦院士团队对这次真的成功预测了地震,而且将时间精度提升到‘小时’级别,那对于人类的地震学研究来说,将会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类终于可以宣布战胜了又一个‘不可能’。鉴于秦院士团队过往创造的奇迹,我们更倾向于相信他们做到了,并且非常希望能掌握这种伟大的预测技术。”

正是基于这样的态度,虽然预测结果正确与否要三四天后才知道了,但地震科研团队在拿到宁青筠发来的详细优化原理和优化过程以及优化后的数学模型,还是急不及待地全员投入到研究之中。

……

实际上不只是欧洲气象中心,各个国家的气象中心都收到了宁青筠发出的“地震预测数学大模型”和“地震预测大模型应用程序”,前者是详细的数学模型,后者是能附上源代码的计算机程序,根据数学模型转化而成,各国气象中心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运行,也可以根据本国的超算系统进行源代码的修改、重新打包成计算机程序以便于在自己的超算上运行。

不管是上面哪种方式,只要按照具体的操作指引与要求,每天导入本国本地区的地震监测数据到这计算机程序中,就能较准确地预测本国在10天之内发生地震的概率及具体的时间地点。

几乎整个世界都轰动了。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宣称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大模型!

各国气象中心纷纷向夏国这边的秦克办公室打来询问电话,这些电话一般都由助理陈雅接听,然后转给宁青筠或者陶折轩来回答,因为秦克还在休息——过度透支了巨大的精力后,秦克这次整整沉睡了48个小时。

对于各个气象中心的询问电话,宁青筠与老陶都只是很平静地表示,这个地震预测大模型是他们团队在欧洲气象中心地震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二次优化而成的,已比较成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