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七十四章 本科毕业,青春真好!(3/4)


秦克的心脏也狠狠地跳了跳。

这个平时爱害羞的女朋友,总会在冲动时做出这样特别大胆特别让人心动的事来。

秦克搂紧怀中的少女,目光无意中看到了明媚的阳光,心里不由感概,青春真好,爱情真好。

……

这个“超量降雨课题”说难真不难,但说容易也不容易,秦克和宁青筠泡在图书馆里,加上人工智能微光协助挑选整理数据,也花了近三天时间才找到了足够的数据,当中还包括一些特大暴雨的新闻,以及当时的天文气象数据。

这些繁杂的数据在别人眼里简直毫无规律可以,但在秦克和宁青筠进行了几次数据筛选和转化为图表后,便看到了许多有迹可循的线索,部分不在这些规律当中的特例,就是课题里要求解释原因的“超量降雨”。

超量降雨往往是极端天气导致的,动力成因多样、形成机理复杂、发生概率极低,想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必须找出哪此因素影响到它们,导致它们跳出了常规的规律,最终发展成为了“超量降雨”。

这原本需要花很多的精力,罗列所有可能的因素,比如多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导致异常强烈的气流上升运动、比如独特的地形因素、比如台风等外部环境因素、又比如副热带高压因素、季风气候等。

但对于手里握着《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探究与详解》前篇、中篇、后篇的秦克来说,简直就是学会了高等数学去解初中生的一元二次方程般简单。

秦克原本就想着让宁青筠开始进行-方程的研究,便借着这个课题的机会,不断地给她贯输相关的知识与理论、推导,并与她合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模型。

五天后,一套代号为“环流-热力影响模型”的数学模型便建立起来。这套数学模型适用于近几十年来总降水量超过1000mm的超量降雨事件,通过详细的数据完整地模拟出环流演变过程及对应的时空特征,并量化了气候变化的热力因素。

模型建立后,两人采用“保持某一因素的值不变,进行分析不同极端气候下降雨量的变化”的方针,很快就推演出比较关键的因素: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子占比7%,水汽输送的影响因子占比16%、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影响因子占比17%、垂直上升运动及凝结潜热反馈的影响因子占比21%……

另外人类活动、尤其是城市群的产生,也会对气候造成影响,最终在一定机率会导致极端气候的诞生。

完成了数学模型后,就是更复杂的实验模型,必须运用胡青峰的实验室里现有仪器设备,设计出能验证数学模型的实验来。

秦克和宁青筠商议过后,决定采用准地转单柱的模拟方法(即方法),这个方法是基于准地转垂直速度方程(-方程的子推导之一),模拟大气环流和热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并设计了几组实验进行对比验证。

整个实验模型的搭建、操作,都是两人亲力亲为,虽然有些繁琐,两人却乐在其中。

胡青峰教授也来过好几次,饶有趣味地站在旁边观察,越看老胡越是惊讶。

因为他发现两个学生建立起来的实验模型很有针对性,起码从他的专业角度来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极具借鉴意义,老胡都想把自己项目组的成员叫来参观学习了,后来怕打扰到专心做实现的两人,才勉强忍耐了下来,但他已打定了主意,事后一定要问秦克和宁青筠要到这次大气环流与热力学的课题论文,将之作为给自己研究团队研读、讨论的参考材料。

最终秦克和宁青筠只花了十一天的时间,便完成了整个课题,并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