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827章 禅宗禅(3)(2/3)

提达摩只身逃离,坐上商船漂泊到广州。辗转来到中岳嵩山。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腰。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并问他:“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神光愕然地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我们一般称达摩为中国禅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后来慧可传三祖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

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惠能,根性甚利,虽处南蛮犹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当时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依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来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偈语是这样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知道惠能已经见性。为恐其招忌,乃着人将偈拭去。然后到柴房敲门。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着筛耳。”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惠能会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坐下,请他开示。

五祖传授他《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然大悟。五祖遂将衣钵传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

五祖送到江边说:“我操船送你。”

惠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禅宗六祖。

“禅是修行的一种方式,禅修的目的是修心,禅修的过程也是修心。中国禅宗宣扬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中国禅属于汉传佛教,大乘佛教,认为当世可成佛。中国禅讲究主观能动性,由我不由师。中国禅不观想佛像,不专研经律论,不做法事没有仪轨。有人认为中国人把禅解作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证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象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张柬之说到这里,按听众本意也应该是他们在听他说《六祖坛经》说得如此透切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也该要宣布结束了。

但是,他正想起来说“今天所说《六祖坛经》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时,不想合当有事,此时,只见台下有人高声说道:“老先生!听说我们的六祖惠能,当朝女皇武则天也很敬重他,对佛法特别喜爱,您能为我们说说女皇与佛法吗?”

张柬之见此一问,本可以现夜巳深,有时间再讲一推了知的。但他就是有一个“知无不言,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