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826章 禅宗禅(2)(2/5)

与一切言教佛法的区别就在于此。禅要得到这种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瞬间可以做到。根机陋劣的人,不可随便地来效仿。因为根机利的人也是一种积累,根机钝的人积累还不够。就等于做生意一样,谈一个大生意需有很多银元,腰缠万贯的人他一下子就答应下来,买下来做成了,他有积累。从表面看来这是顿,一步到位,但是他的艰苦努力在前,这是过去生中往昔积累的结果。积累不够的人,资本不够的人,三二贯的生意要做不容易,只能慢慢来,修行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培植善根,广结善缘,广种福田,使我们的福德因缘不断积累,不断扩充,不断地来培植我们的善因善缘。

天色已晚,今天说“禅是什么”就讲到这里吧。最后我想用一首在北方很流行的见道诗来与各位分享: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一切都是本来现成的,说来说去,都是过程而已。

再说张柬之用一首在北方很流行的见道诗来结束了他长达一整天的阐释《六祖坛经》,直听得台下大众如痴如醉,忘却了时间,忘却了饥肠碌碌,完全进入了禅宗博大精深的境界之中……

张柬之演讲了一整天,这一停下来,才感到唇干舌燥饥肠碌碌。他正想叫杜位前来为大众准备晚饭,不想杜位已来到台上,对他耳语了几句后,然后走到台中央处,朗声说:“各位父老乡亲!您们好!我是杜位,大家还记得我吗?”

杜位话音刚落,台下欢声雷动,大众异口同声:记得!杜大人好!

“父老乡亲们好!大家听了一整天《六祖坛经》,想必现在也肚饥了,刚才我巳吩咐了厨子准备了饭菜,食过晚饭后,我们再请先生继续讲好吗?”

大众:“好!多谢杜大人!多谢老先生!”

食过晚饭,稍事休息后,张柬之又兴致勃勃地根据听众提出的问题作答起来——

说到“自修自悟”这个问题,这是惠能修禅的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直觉的辩证法。

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知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尘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生本性为般若知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

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

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唯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惠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