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805章 杜位说留迹(3)(2/4)

可见。

古人将惠能在怀城南溪饮水之事与智药饮曹溪水之事相联,称:“南溪与曹溪何分高下,则顿悟之门已可近取。”

古怀阳十六景之一就有“南溪古渡”一景。而上爱岭被后人称为“六祖岭”,岭上的龟咀岩被后人称为“六祖岩”。

后来,冷坑的人们知道曾在龟咀岩上避难的竟是禅宗六祖惠能,在深感荣幸之余,在熔炉村东面,也就是惠能经常帮村民干农活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寺院--双禄寺。

人们在惠能西行时出现红黄光环的山冈上建起了谷神庙,附近村庄赐名为“佛灯村”。

当地的村民,逢年过节,家家都挂起了“走马灯”,来纪念这位禅林宗师。盏盏花灯,装点着夜色下的山庄,蔚为壮观,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起了不少文人雅士的造访,甚至连县令大人也专程前往参观。有一县令在观看了花灯夜景后情思喷涌,泼墨挥毫,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言诗《晚游佛灯》:

竹外禅关色界空,青莲趺坐一灯红。

在天月色长如水,共照迷人暗宅中。

家家挂佛灯的民间习俗,在怀城附近流传开来……大量的历史遗迹,都是对六祖惠能“逢怀则止”的历史见证。

在六祖惠能的思想影响下,怀会大地,禅风颇盛。

惠能灭度后,他的弟子从国恩寺来到六祖惠能曾蛰居多时的四会灯盏岭扶卢山下,建起了六祖寺,传言昔日香火极盛。经千年风吹雨打,旧址如今石柱瓦顶犹存。

扶卢山在上林铺清塘陶塘龙头罗湖四铺界,高千馀丈,上有石池。池沿石以撞击之,其声如鼓……昔六祖卢惠能常避难于此。故以扶卢山名下。有六祖庵。惠能“乃于四会避难,逐猎人队中,一十五载,令扶卢山卢峰寺、六祖庵,皆能遗迹也。

六祖寺在龙头铺扶卢山下六祖惠能隐居于此,后人建庵祀之,村民将寺前的那条村易名为“寺前村”。

在四会贞山修建的“六祖寺”规模宏大,环山而抱,状如坐莲,四周林木苍翠。巍峨山门的两副对联分别是:

山藏祖迹千年禅宗意

门纳善信万众护法心

开般若门应是明心见性

入菩提地还需色相皆空

……

六祖惠能与肇庆也有不解之缘,城西的梅庵便留下了他的足迹。

且说六祖惠能在宝林寺弘法已三十多年了。

一天,他踏着斜阳夕照在寺后走了一遭。

轻风吹来,高大的菩提树上有几叶黄叶悠悠地飘落。

六祖惠能弯腰捡起地面的一片黄叶,凝视好久,自我吟哦道:“呵,,!”便决定要启程返回新州。

曹溪溪口,宝林寺所有和尚都穿戴整齐,到来替师父送行。

六祖惠能身穿金红色袈裟,拄着锡杖,登上小舟。

神会、法海与智常等另外五位僧人携着行囊,随后上船。

六祖惠能深情地眺望着曹溪这使他佛业宏张的宝地,望着岸上挤得满满的弟子,吟哦道:“叶落归根,来时无口。诸佛出现,犹示涅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我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徒弟问:“师之法眼,何人传授?”

六祖惠能答:“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说完与众弟子频频挥手作别。

轻舟徐徐离岸,从曹溪两旁的李树林穿出,直入北江,顺流而下。

江水碧绿如缎,两岸峭壁似削。蓝天寥廊,水鸟翱翔。

眼前是美景无限,但六祖惠能眼帘浮现的却是人生走过的一幕幕:金台寺听经,到湖北东禅寺投奔五祖,夜得祖传圣衣金钵,及后躲藏怀集、四会十五年,直至复出后在韶州宝林寺大开“顿悟”法门,眨眼之间,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