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804章 杜位说留迹(2)(2/4)

恰似佛地洞天。自有一种独特的意境。”

昙璀听着惠能的指点解释,颇有同感地说:“四周云蒸霞蔚,空灵缥渺,使人如在般若三昧、不染万境之处。远山在云海里漂浮,疑似万佛来朝。看来是天公造物,上天赐给这里的山山水水有如此浓重的佛气。”

惠能:“我也是这样看的。”

昙璀笑了起来:“如此说来,你与贫僧是见解相同了?”

惠能:“你不是讲过,我们乃是同道中人吗?”

昙璀与惠能两人相视而笑。

惠能手指着龟咀岩,诚挚地邀请道:“如不嫌弃,就到那里与我同住。”

昙璀喜出望外,笑靥大开:“在落泊之时,有幸与卢居士朝夕相处,贫僧正是求之不得。”

人生难得逢知已。

此后,惠能与昙璀在上爱岭的龟咀岩住了下来。

这两位在患难之中同住孤峰的同道中人,平时一起下山,去帮村民干活,耕田耙地,无所不干。找到食物,一起分吃。找到泉水,共同品尝。遇到困难,商量解决。平时他们在一起时更多的是谈经论义,交流禅法。

三年之后,昙璀从往来的商旅处得到了消息:他所受牵连的冤案得以澄清,官府已经撤销了对他的通缉令。昙璀觉得这里地广人稀,自己的所弘扬的禅法基础并不深厚,在这里拥戴自己的信众比不上北方那么多,便决意重返北方,弘扬佛法。

惠能虽然舍不得这位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佛门好友离开,但也知道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昙璀重返北方,对于佛学的弘扬与广泛传播确实是一件大好事,于是并不出面阻拦。

昙璀在临行时将法融所著的《绝观论》《心铭》等手抄本送给惠能,道:“这些经书,是我多年的心血。现在我留给你,先祖的修禅心得对你是有好处的。我虽然不清楚你的过去;但跟你谈禅论道时,我有一种隐隐约约的预感,你会有非比寻常的将来。”

在送别了昙璀之后,那些难得的经书伴随着惠能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

惠能的悟性本来已是极高,并且又得到五祖弘忍的真传。加上与法融弟子昙璀三年的相处,切磋经义,研论佛道禅学,这对他的修悟佛性、通晓法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后的公元677年,当惠能离开冷坑上爱岭、即将踏上前往广州的征途时,还专门烧上一炷香,神色庄严地将昙璀临别时赠送给他的《心铭》与《绝观论》诵读了一遍。

怀会大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两广交界之地,被重峦大山所封闭,交通的不便使它成了极少有外来者涉足的一方净土。这里的特点是山高、林密、人稀,容易隐藏与逃逸,可进可退。换句话说,当时这里是“山高皇帝远”的蛮荒之地。而惠能栖身的龟咀岩在高山之巅,岩里有长年不涸的山泉滴水,一望无涯的连绵大山中有数不尽的可以充饥的野果。

这里也有独特的人文环境:是瑶族与汉人杂居之地,友好善良,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这里的山民不像中原地区对传统佛教思想的信仰那么根深蒂固,反而,对自己所倡导的顿悟禅学思想更易于接受。

惠能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不求奢侈荣华,只求清远淡泊,生活俭朴,与周围的樵夫、猎人、药农相处得十分融洽。

村民与山民们有病就上山来找这位“卢居士”,而惠能则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是有求必应,经常采药替人治病。

有一天,惠能从龟嘴岩处下山来,与一位猎人卢九同行往村庄走去,准备和村民们相聚。忽然,望见村口处来了十多位手持刀剑的陌生人,一个个长相都是凶神恶煞,正在跟乡亲们说着什么。

惠能离他们虽然有十多丈远,但从山风吹来的声音,依稀听得出,他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