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801章 六祖坛经问世(2/3)

沧桑,世事悠悠。

安史之乱以及此后的唐武宗大举灭佛,加上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战争,摧毁了北宗赖以生存的经济土壤,渐修北宗不得不逐渐走向衰微与颓败。伴随着中原文化的南移,栖身于山林、植根于民众的南宗思想文化在南方迅速成长,昌盛繁荣。

中国佛教史上先后曾有“三武一宗之难”(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及后周世宗第四次排佛),皆有赖于禅宗师僧得以保存规范。柳宗元所写的《曹溪大鉴禅师碑》中有云:“其说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在宝林寺,六祖惠能培养出的弟子数不胜数。《景德传灯录》及《传法正宗记》皆载有嗣法四十四人,《法宝坛经》说有门人十人。而其中最为世人注目的,最有成就的有五位被世人称为“五大宗匠”:那就是南岳怀让、青原行思、永嘉玄觉、南阳慧忠、荷泽神会。

如果说六祖惠能奠定了曹溪法门理论层面上的禅修原则;那么,他的得力弟子便在具体的实践中去验证与进一步发展弘扬。他们在宝林寺听了六祖惠能的讲经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刹,广为布道,发展了禅林学说,各人机锋百出.棒喝齐施又自成一家,风行草偃,广播遐迩。曹溪一脉,法海横流。

神会首宗荷泽宗,流行于中原。

永嘉玄觉与南阳慧忠这两支流派再衍传下去的年代并不久远,但当时亦颇具影响。

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家,旗下英才如云、龙象辈出。其法脉流长、弘传最盛。

南岳下数传衍为河北临济、湖南沩仰二个派系。

青原下传分为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三个派系。

这就是佛教史上所说的“花开五叶”的禅宗五派法流。

临济宗盛行于日本。

法眼宗流传于暹罗、高丽。

云门宗及临济宗远播于欧美。

后来,临济宗分支出杨岐方会和黄龙慧南两派。

这样合起来,有佛学家将它们称为“七宗”或“五家七宗”。像这样分支发展,直至传到日本,经岁月推移,已有二十四派的禅法,形成了星月交辉、联炬烛耀的格局。

一些佛学论者将禅派称作“曹源”,又叫“曹溪一滴水”。其一是六祖惠能大开“顿悟”的禅宗法门是在韶州的曹溪,故此禅法的源泉又叫“曹源“;但对禅学研究较深的学者则认为惠能本人就是“曹源”。

学术上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有定论。

由大弟子法海禅师记录整理六祖惠能的语录叫《法宝坛经》,又称《六祖坛经》。这部禅林的名典巨著,是佛教文库里光芒熠熠的瑰宝,也是世界宗教的重要学说之一。

全世界的佛门高士名僧著典甚多,算得上浩如烟海。在卷帙浩繁的佛经里,从文学形式的归属来看,有梵文、藏文、日文、巴利文、汉文等。在佛界首推的汉文藏经权威——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收藏了佛典3360部,3520卷。

而由中国人自著、后来流传于全世界的经典,则只有《六祖坛经》这一部,它成了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一无二的绝版佛门经典,被后人视为传承祖门的宗经法典。

从佛教严格的本意来说,佛教的典籍可分为经、律、论三藏。“经”是指由佛祖释迦牟尼金口宣讲、由他的弟子追忆记下的佛教教义。历史上,只有印度或西域传人的经典才能算是真经,方能认可。而“律”则是由佛祖释迦牟尼金口宣讲、由他的弟子追忆记下的佛教戒律。“论”则是由佛门弟子撰写的、阐述佛教理论的著作。如此推论,佛家弟子及教徒,不论其成就有多高,其身份如何显赫,他的著作充其量只能称作“论”,否则,便会被当时世人或后代斥为“伪经”而遭到摈弃。

“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