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06章 妙哉奇也(33)(2/3)

个赌法?"

"你我同去爱幼国投胎,劝他们改天葬为地葬,改吃老人、饿老人为尊老人。菩萨你先做到我拜你为主,童子我先做到你拜我为主"。观音娘娘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这么说定了。

金童求胜心切,当天夜里便来到爱幼国,想找个最合适的人家投胎。选来选去终于到了一个偏僻的山村中的一户最穷的人家,做了一对老夫妻的第三个儿子。他觉得钱财是教人行善的法宝,他们之所以要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活活饿死或杀了吃肉,是因为穷得没东西吃,养不起老人,没钱买棺材。而自己的最大本领就是能点石成金,只要他们有了钱就一定会改变这种恶习。

金童出世后的父亲姓白,这个村庄也叫白家庄。他有两个哥哥分别叫白老大、白老二,他叫白老三。白家庄虽然偏僻却不算最穷,当地老百姓都习惯地认为,生活最艰难的是穷家湾,其次才是白家庄,所以至今有"一穷二白"之说。

金童为这件事后悔不已,悔自己走得太匆忙,没把情况弄清楚便冒冒失失地投了胎,如果在穷家湾做儿子,说不定效果更好。只因没后悔药卖,便自认倒霉,更何况重新投胎时间也来不及。好在他投胎的这家穷得老鼠都不敢做窝,全家人共一条裤子,小孩子寸丝不挂,大人轮换着出门干活。金童觉得只有在这样的家庭才算得上是英雄有用武之地。

钱的确是个好东西。白老大最穷,又分了家,人们叫他"白大苕";白老二虽然不富,便没分家沾了弟弟的光,人们都称他"自二叔";白老三尽管年龄最小,只因能点石成金,所以被人们尊为"自三爷"。从"大少"到"三爷",这种年龄上的从大至小,称谓上的层层加码,虽说是"倒转乾坤"却充分体现了钱的威力。金童很相信金钱能使鬼推磨的道理,除经常适当地给别人一些资助外,并公开宣布无论什么人死了,凡实行土葬者,一切费用由他"白三爷"包了,凡继续供养六十岁以上父母者,所需钱财都记在"白三爷"的名下。

三天后,当金童从穷家湾施舍钱财回来时,发现自家门口坐着二十位老头子和二十位老太婆。金童回来后他们"扑通、扑通"地跪了一大排:"求白三爷行行好!"金童一下子成了"化缘的和尚--莫名其庙(妙)。"他们都是被自己的儿媳妇赶出来的,理由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白三爷愿意供养你们,你们就到白家去吧!"

金童十分奇怪地说:"你们养他们的小,他们养你们的老,天经地义。何况我白三爷还答应出钱。就是分文不给,这尊老爱幼也是驳不倒、夺不动的理呀!"

"白三爷有所不知。爱幼,不尊老,这是千百年形成的老规矩,要改只怕也得等第三代,第四代。"

"不是说老人是个宝么!为什么我给钱他们还不肯供养你们呢?"金童话音刚落,跪在最前面那位老公公便战战兢兢地说:"我们爱幼国的国歌就叫《养老难,老难养》。"说着便唱了起来,其他老人听他一唱,也都含着眼泪跟着唱道:

老难养,养老难,人到老来都一般。耳聋难与人共语,七扯八拉讨人嫌。眼流泪,鼻不干,如脓似血淌胸前。席前陪客客人怕。饭碗茶盅无人沾。亲戚朋友人人恼,儿孙媳妇个个嫌。

老难养,养老难,连累儿孙受熬煎,年过花甲赶紧死,留下又能活几年?老公公唱完国歌之后,热泪滚滚地说:"白三爷,有道是,杀人杀断喉,救人救到头。你就把我们都收下吧,反正你有的是钱,我们尽量少讨人嫌。"其他三十九位公公婆婆也都异口同声地说:"白三爷,我们今天再回去,儿子媳妇肯定要把我们杀了烧汤喝啊!""收下吧,善有善报哇!""我们死后,保佑你百岁长寿。""我保你找个漂亮的好媳妇。""我保你儿孙满堂"……

金童真是左右为难。不收吧,万一他们回去后被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