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04章 妙哉奇也(31)(2/3)

已至此,只好说出了真情,请爱幼王定罪。

爱幼王听到这里,忍不住大吼一声说:"气煞寡人也!"说完双手抱头,沉默不语了。

刑部尚书王大人见爱幼王龙颜大怒,立即下令:"将这欺君罔上的小人推出斩首示众!"

金童看到这里,一股无名火直冲脑门,恨不得喷出三昧真火,将那皇宫烧个精光。还没来得及喷火,早有一块石头"咚"的一声掉在面前。

他捡起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两句话:第一句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第二句是:性急吃不得热粥。

金童以为又是白鹤仙子在提醒自己,可是抬头一看,竟是观音娘娘在半空中向自己招手,这才意识到所谓狮子国的使臣不过是观音娘娘的化身,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不仅迫使他迅速平息了无名火,而且立即产生了一种"袖手黄河岸,得意看翻船"的心理。

观音娘娘与金童打赌之后,并没有急于投胎,她首先变成一位老太婆一边在爱幼国的城乡之间讨饭,一边查访他们不供养老人的原因。

查来查去,发现他们首先缺少粮食。

一斗田只能收百把斤稻谷,十亩也难收一千斤麦子。

为了活命,人们主要靠吃观音土和老年人的肉为生。这是其一。

其二,是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尊敬老人,以为把父母关在地窖里饿死之后,抛到荒郊野外去让乌鸦、野狗吃就算是最大的孝敬。

理由是既没吃父母的肉,还让他们享受了"天葬",不是孝子谁能做到。

再就是国家《法典》有明文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要么杀而食之,要么关进地窖。有不遵《法典》者,是朝廷命官要追究欺君之罪,是庶民百姓当就地正法。

对于这件事,除了法律保障之外,还有《老难养》的国歌为证。

观音娘娘首先针对国歌编了个《移难养》的民谣。

儿难养,养儿难,个个养儿都一般。

分娩时,生死线,恰似地府走一遭。

生来不会吃茶饭,怕儿热来怕儿寒。

屎尿常把衣被湿,爹娘睡湿儿睡干。

观音娘娘一边传唱《移难养》一边设法提高爱幼国的五谷产量。

这年夏天,她变成一位逃荒要饭的老太婆,一边唱着《移难养》一边要饭。

没走多远,就有一位背饭桶的老妈妈被她的歌声吸引住了,放下饭桶问道:"老婆婆,您这歌儿是哪里学来的?怎么唱的跟我想的一个样呢?"

观音娘娘神秘地说:"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这歌是一位神仙在梦中教给我的。神仙说爱幼国的世道也该变变了,不能光爱幼不尊老……"

她俩越说越投机,老妈妈硬要观音娘娘把《养儿难》教给她。观音娘娘说:"我三天没吃没喝了,哪有气力教你唱歌呢。"老妈妈说:"你教我唱《养儿难》,我给你添饭。"

结果歌教会了,一顿饭也吃完了。

那老妈妈不仅不后悔反而说:"一顿饭换这么一首好歌儿值得!"

观音娘娘说:"难得你这么好的知音,难得你这么好的良心。为了感谢你,我教你一个办法,包你一亩田每年打一百担谷。"

老妈妈说,“一年能打五十担就不错,先前还不足三五担呢。”

"好,就依你说的五十担吧。"观音指着自己刚才坐着吃饭的那块石头,又说:"以后每年插秧前,你每天送这块石头大的一堆肥,只要连送七天,全部上到田里后再来个三犁四耙,然后栽秧。秧插了下去再薅七次草,包你年年都能打五十担。"

老妈妈半信半疑地听着,突然发现那老婆婆不见了,那块石头也长得像一座小山似的。老妈妈赶快把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