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61章 福神(2/5)

破了,等八十年后,灵隐寺建成了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房屋达到了一千三百间,我再去常住。”

“天哪,八十年后,你还能活着?就算你能再活八十年,你又不是神仙,如何还能常住下去呢?”

他意味深长地说道:“只有活着才能住寺庙吗?释迦牟尼佛早就圆寂了,可他不是已经在大大小小的寺庙里住了一千多年啦?”

尽管他这样说,人们也不相信这个邋邋遢遢,窝窝囊囊的丑八怪大肚子和尚是佛的化身,只是根据他布袋不离身,都称呼他为“布袋和尚。”

农历大年初一,传说是弥勒菩萨的诞辰,这一天,杭州灵隐寺照例要举行祝圣法会。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飞来峰前,又称灵鹫寺,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印度高僧慧理云游来到这里,看到这座山峰岩石棱层奇秀,惊叹说:“此峰乃是天竺(古印度)灵鹫峰的一座小岭,不知何年何月飞来这里?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此峰多为仙灵所隐。”

从此,这座山峰就叫“飞来峰”。慧理大师随即面对山峰建了一座寺院,命名为“灵隐”——仙灵所隐。

一百年前,由禅入茶,继而成为茶圣的陆羽曾来这里小住,当时,灵隐寺刚刚经过修整,他在(灵隐寺记)中写道:“晋宋已降,贤能迭居,碑残简文之辞,榜蠹稚川之字,榭亭巍然,猿松多寿,凼角画拱。霞翠于九霄,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修廊重复,潜奔潜玉之泉,飞阁眺绕,下映垂珠之树,风铎触钧天之乐,花鬓搜陆海之珍,碧树花枝,春荣冬茂,翠岚清籁,朝融夕凝。”

由此,当时灵隐寺的空前盛况,不难想象,然而,经过会昌法难,寺毁僧散,五百年古寺毁之一旦!

而今,会昌法难已过去四十年,灵隐寺虽稍有兴复,但仅具规模,不复往日的辉煌。

一大早,灵隐寺的僧人们就忙乎开了,因为今天不但是新年,而且是弥勒菩萨的诞辰,更主要的是,他们提前得到通知,杭州刺史董昌,以及他手下战无不胜的大将军钱镠,要在大年初一来寺里礼佛上香。

一个多月之前,钱镠的铁军刚刚攻下了越州,占领了浙东大部分疆域,所以,过了春节,董昌即将赴越州任浙东观察使,而钱镠也将接替他升任杭州刺史。

就在他们商定好了的那天晚上,他俩做了一个同样的梦,都梦见城外飞来峰下的灵隐寺,熠熠生辉,放射着五彩光华。就在这节骨眼上,他们不知灵隐寺的光芒是什么兆头。

钱镠手下有个二十来岁的刀笔小吏,姓蒋,名宗霸,字必大,对佛学有些研究,据他说,笼罩寺院的五彩光晕是佛菩萨放光,这就是说,灵隐寺有佛显灵了。

于是,董昌和钱镠决定在新年伊始来灵隐寺上香,求得佛光的护佑,鸿运长久。

董昌虽是一个因拉民团,抗黄巢而发迹的草莽人物,连他的杭州刺史职位,也是驱逐了朝廷任命的原刺史而自封的,但他却十分喜欢官僚的架子,官僚的排场,他所到之处,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仪式,他都得要,所以,灵隐寺幢幡高升,彩旗飘扬,大雄宝殿红烛点燃,天王阁里香烟缭绕,山门前挂起了两串长长的灯笼,全寺的僧人穿着黄色的海青,肃立在甬道的两侧,从门口一直排班到大殿前,方丈和执事僧更是郑重的批上大红袈裟,早早站在门口高高的台阶上,翘首等待父母官的大驾光临……

直到日上中天,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得得传来,方丈打起精神,赶紧率领班首,执事走下台阶去迎接。

然而,骑马而来的不过是打前站的先锋官,他理都不理方丈巴巴结结的询问,大手一挥,卫戍兵唰的一声分成两列,站立在道路两侧,脸面朝外,手握钢刀,警惕的注视着一星半点的风吹草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