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48章 出山(2/3)

荒野。惠能自语:“春节到了,春天要来了,我也该下山了。”

……

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正月初八那天,惠能来到广州城(当时属南海郡)。

广州是达摩秉承般若多罗的遗训,于梁武帝普通年间航海东来,舍筏登陆到大唐东土的第一站,“一苇渡江”的典故源出于此。

此时的广州街道纵横交错,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一片繁华景象。

惠能向路人询问:“这城里哪间寺院最大?哪一处高僧的道行更深?”

“法性寺。”

“法性寺。”

“法性寺!”

尽管路上行人的衣着表明他们是属于不同的阶层,但他们的回答都是一个样。

惠能从中推知法性寺在广州城中的地位,一路查询问路寻去。

在一条大青砖铺就的街道旁,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

法性寺。

当时的法性寺,就是如今的广州光孝寺,是岭南的有名寺院

之一。

法性寺原来并不是寺院,而是西汉南越王赵德的王府,亭园

层叠,草木森森,锁住无限春光。

西汉末年,三国争雄,东吴重臣孙仲谋麾下有一位著名谋士虞翻,因开罪皇上而被贬至岭南,他见这里地方宽敞,林木蓊翳,就将这里作为讲学的场所。

虞翻才气纵横,分析问题独有见解,门徒众多,声誉鹊起。世人将这里称作“虞苑”,由于虞翻在里面广种当时的稀有树木——柯子树,茂密成林,别有特色,故此世人又将这里叫做“柯林”。

虞翻病亡后,他的子孙笃信佛教,改苑为寺,名叫“制旨”,请和尚数十人入居,常年念佛诵经,超度亡灵。

后来,虞家败落,和尚留居在此,这里演变成佛门圣地。至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来自克什米尔的高僧县摩耶舍在此建成“王园寺”,广传佛经,声名传播。

其后,凡从外国来的高僧都喜欢来到这里歇脚,成了岭南重要的名刹之一。

梁武帝普通元年,禅宗初祖达摩从天竺来广州,就曾在此寺驻锡,西印度的真谛法师也曾居于此寺,翻译经论四十多部。

今天,惠能的到来,注定这座古寺又将在佛教的史册上翻开崭新的一页。

惠能来到法性寺高大的山门前,探头望去,忍不住惊叹:“哟,果然是气势不凡!”

惠能略微犹豫了一下,举起右脚,跨步迈进了高高的门槛。

惠能这一步,成了他迈向佛祖殿堂巍巍宝座上的关键一步!

而其后在寺里的充满禅机的对答,不仅成了惠能人生的一个转折,也是佛法禅机得以快速弘扬的一个重要枢扭。

惠能走进法性寺后,纵目望去,里面柯树蓊翳,浓荫匝地,回廊曲折,环境幽雅。天王殿、伽蓝殿、千佛殿、睡佛阁、风幡堂、钟楼、鼓楼都是斗拱飞檐,红墙青瓦,在宏伟之中溢出庄重。

惠能心里惊叹:“这佛门圣地,可算得上是梵界冠首!”

筑于高台的大雄宝殿,更显气势雄伟。大殿内外,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把整个大殿塞得水泄不通,连大殿外也站立着几百名信众。粗略估计,听众有三千多人。

广州是岭南最繁华的大都市,名流荟萃,商旅云集。当年达摩祖师泛舟来华夏,就是从这里踏上中华大地,播撒下禅的种子;

而今,他的五传法孙——惠能,也将从这里开始大张法席,广传禅法,从而使禅——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益发光辉灿烂。

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这时,惠能仰望高天,看到法性寺高高的旗杆上幢幡高挂,迎风招展,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