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78章 这种小儿科就是拿来秒杀的(2/4)

小,也就不过在五十人到一百多人——

毕竟这是跨海作战,而且从大明刚刚建设的海参崴港到北海道,要航行超过一千五百里。张名振必须考虑航行期间的军粮和澹水问题,每艘船装的人数也就不能多。

本来如果大明能再多种几年天,先控制枯叶岛,然后在枯叶岛建立后勤基地、囤积军粮,最终出击时选择从枯叶岛南下虾夷,那么倒是可以节约一大半航程。

但大明考虑到经营枯叶岛都不知猴年马月了,而“虾夷人和当地藩镇曾经勾结满清违禁贸易”这个开战借口,却等不了那么多年,所以也就无所谓了,直接航海一千五百里来袭!

说到底,张名振根本看不起虾夷岛上的扶桑防守力量,觉得带个万余人的陆战队,已经可以彻底揍趴当地藩镇和幕府的援军主力了。

明军船队还是特地挑选农历二月底的时节启航,经过大约十日航行,暮春三月初可以登陆。

这样航行期间刚好可以利用一下西伯利亚寒流西北风的末期,又避开了冬季寒潮大风最酷烈的时候。

同时,太平洋上夏秋之交是会有好几个月台风季的,那也是必须避开的时段,否则就跟忽必烈一样遭遇“神风护国”了。

大明现在的决策层,是充分掌握天文、地理、气象的,怎么可能跟几百年前愚昧的蒙古人那样踩坑。

每一种有利的气候,大明都已经在决策阶段尽量利用了,每一种不利气候,也在开战前设计避开,可谓决胜于庙算。

由于开战之前,大明是先礼后兵、提前进行过外交交涉的,所以攻击的突然性倒是不强。

虾夷岛上的大名、松前藩第四代藩主松前氏广在明军来袭前,就已经组织了战船队在津轻半岛周边海域巡逻,出于对巡逻密度不足的担心,甚至还征用了一部分渔船,勒令渔民及时报信。

除此之外,德川幕府也提前警告本州东北地区的几家亲藩大名、实权大名,提前出兵戒备,一旦虾夷有事,就要声援松前藩,至少要防止战火烧到本州岛北端。

所以仙台藩第三代藩主尹达纲宗、会津藩藩主保科正之、米泽藩主上杉纲胜等,也都集结了不少兵力戒备。

玩过《信长野望》或者《太阁立志传》的都知道,尹达家在战国末期,就是扶桑的“东北王”,仙台城也是扶桑东北部重镇,后世鲁迅先生都在那儿读过书。

而会津藩虽然实力上是后起之秀,但在忠于幕府方面却是急先锋,属于“哪怕穷但也舍得出力”那一类。

谁让会津藩如今的藩主保科正之,论血缘还是当今幕府将军的亲叔叔呢,是二代将军时将他过继出去继承的会津藩。

当今幕府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才刚刚二十岁出头,前几年他父亲三代目将军德川家光死的时候,还曾托孤给同父异母的弟弟保科正之,所以保科正之还多了一层幕府托孤重臣的身份。

因此会津藩历史上一直是江户幕府最铁的亲藩大名,到后来幕末明治维新时期,会津藩依然是幕府死忠,坚持抵抗到了最后。

这些情报在大明方面原本没人了解太多。但有了郑成功和他弟弟的刺探,加上朱树人是了解历史的,知道会津藩的死硬,

所以早在张名振出发之前,朱树人就曾召见他面授机宜,让他做好“一旦大明进攻虾夷松前藩,会津藩也会拼死来援”的心理准备。

……

计划充分、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张名振的舰队,在三月初二这天,不出意外被虾夷土皇帝松前氏广麾下的巡逻船队发现了。

谁让张名振一开始就没打算躲呢,他就是直奔着去松前町港登陆的,嫌弃其他海滩要么是浅滩过多、大船没法靠岸,要么是悬崖峭壁,上岸后不好机动。

当时虾夷岛上,松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