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40章 阿巴泰之死(七千字大章)(2/6)

本着这一刻板印象,朱树人也就笃定:就算击溃了清军,清军要逃跑也只会往北涉芍水而逃,不会成建制有组织地过淝水逃。

在这种情况下,朱树人毕竟也兵力有限,这场大决战明清双方总兵力规模是差不多的,朱树人也就不能在淝水河面上浪费太多兵力,要把主要实力都尽可能集中到正面,集中优势兵力。

这一切,确确实实导致了此刻这个意外战机出现时,明军的堵截显得稍稍无力。但这也是没办法的,要是明军一开始就显得有绝对把握堵截,那清军就不会选择这条逃跑路线了。

一切都是权衡取舍、见招拆招,哪有战前就妙到毫巅算无遗策的?

就算一开始算无遗策,敌人看到你算无遗策的第一步之后,也会跟着变招,哪能一直算无遗策下去?

能做的,只是全力以赴,庶竭驽钝,做到自己的最好,能多杀几个鞑子就多杀几个鞑子。

但尽人事,各听天命!

战场上仅有的少数明军战船,立刻不顾孤军深入的危险,也不顾有可能被两岸弓弩火枪攒射、甚至被清军少量轻型佛郎机炮炮击的危险,顶着箭雨逆流而上、直插清军涉水溃逃的半路,遇到丢盔卸甲的涉水清兵就近距离瞄准狙杀。

只恨逆水行舟,速度迟缓,这种追杀的效率终究不高。

而正面主战场、陆地战场上,明军也不甘示弱,愈发奋勇争先,对着清军狂勐围裹上去。

曹变蛟的骑兵面对已经收缩得铁桶相似的清军中军主阵,一时倒也是无法杀透。毕竟骑兵就不是用来正面硬扛硬冲的。

清军即使士气再衰落,已经战败,但多亏阿巴泰这个郡王大旗还立在那儿,阿巴泰本人也亲自督战不退,多多少少给清军强行装上了一根主心骨。

清军军法森严,如果领兵王爷不退,下面的人不得命令擅自先退,就算活着回去,也是刑罚非常惨重的,甚至有可能连累家人。

曹变蛟的骑兵难以在清军抱团主阵打开缺口,朱树人也就不为已甚,连忙派传令兵飞马传讯,让曹变蛟杀穿清军主阵后,直接往北突破,

不要担心背后暴露给清军,让他直扑芍水,把往北逃窜的那部分清军尽量多追杀一部分——那种追亡逐北、背刺逃兵的战场,才是最适合骑兵发挥、扩大战果的妙用所在。

曹变蛟火线得令后,也终于放下了对“再追杀一个清军王爷”的执念,改为追剿北线溃逃残敌,同时也避免了明军骑兵再遭受更多伤亡——背水结却月阵死战的部队,对骑兵的杀伤力还是很可观的,当年刘裕不就是这般大量杀伤了北魏骑兵么。

曹变蛟腾出手后,正面战场就交给徐徐推进的黄得功、黄蜚和蔺养成好了。

明军步枪兵大阵叠进而行,在双方都失去机动性和腾挪空间的正面战场上,堂堂正正发挥射程优势,把一排排清军外围步卒射杀得纷纷倒毙。

清军中军的主力步兵,大多还是绿营,少部分是汉军旗,极少有满蒙步兵。

这些人用的弓弩,射程都已经远逊于明军最新式的武昌造步枪,被射了一会儿之后,就忍不住试图发起反冲锋。

但此前清军靠骑兵反冲都不可能打赢,何况是这种纯粹的步兵冲锋?

除了再次丢下满地的尸首溃逃回去,并且进一步冲乱自家的阵脚,根本不可能有更多建树。

随着崩溃性的恐慌,越来越多的绿营兵选择了直接投河涉过淝水逃命,岸边的满蒙督战军官疯狂砍杀下河者,也根本制止不住,

而即使游到了水面上,还要忍受少量逡巡搜杀的明军船只的点射乱杀,不一会儿淝水的河面都泛起了处处猩红。

……

后方的朱树人一直在用望远镜紧密盯着战场动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