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96章 不想越级打怪(2/4)

理,就得像谷歌那样,允许员工分出两成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感兴趣的奇思妙想,哪怕最后什么效益都没产出,也不能责罚。

所以在月初、得知方以智和宋应星经常会在一起切磋“无用之学”后,沉树人就非常大度地表示:

以后给宋应星安排的项目,都会追加两成额外的科研经费,可以随意用于研究别的东西,同理时间上也允许每十天抽出两天干私活。但前提是账目依然必须清晰。

钱研究在没用的东西上,这是能接受的,但直接贪掉就不行了。科研人员觉得待遇差的,可以单独提高待遇,这是另一个问题,一码事归一码事。

这种待遇在明末绝对是绝无仅有的,无论中外的资本家都做不到。沉树人如此信任宽仁,也让宋应星感受到了无比的知遇之恩,也愈发有干劲了。

宋应星当初写《天工开物》时,本来就也有涉及一些农业技术,毕竟宋应星本就是历史上汉人文明第一个记载“棉花摘星抑制顶端优势”的科学家。

现在沉树人给了更宽松的环境,刚好三四月份又是农忙劝农的季节,他和方以智互相碰撞之下、加上沉树人也偶尔来点拨几句神来之笔,还真就搞出了一些东西。

比如,按照沉树人去年年底原本做的计划,玉米主要只能在长江以北的几个府大力推广,今年主要的重点推广地,还是刘国能的信阳府。

而江南的武昌汉阳等地,因为水稻的生长周期无法像冬小麦那样和玉米完美衔接,今年平原田地还是以种双季稻为主。只有一些坡地、山地可以想办法种土豆作为补充,但玉米在江南算是没什么出场机会了。

可是今年事到临头,因为天时不应,计划不如变化快——崇祯十五年的早春,江南下游地区雨水比较绵密,一改前年浙江大旱时的状态,似乎是要把前年少下的雨补回来。

长江下游稍稍有点水灾,却导致暖湿气流云团在下游就被早早耗尽,中游的湖广等地降水明显减少了。

虽然还不至于全面旱灾,但至少也会导致一些灌既条件差的田地,无法种出水稻早稻。

农民们当然不会等春雨下雨之后才播种稻种,肯定是还没下雨就先撒了,所以这批种子白白浪费掉一部分,也是没有办法的。

好在方以智和宋应星对农学科学也比较有研究,就建议可以想办法在这些灌既不足的田地上,临时补种生长周期极短的豌豆,勉强补一季口粮。

如果今年确认会持续比较干旱,部分田地种不了水稻,等豌豆收割后,第二季改种玉米也来得及——豌豆生长期极短,两个月多一点就能成熟了,比冬小麦短整整三个月,刚好可以确保早春下种、依然和冬小麦同时成熟,接上玉米。

得知这个情况后,沉树人当然不吝在江南的汉阳、武昌、九江三府奔走劝农视察,了解农业情况,然后官府组织种子贸易,给农民借贷豌豆种粮,让补种豌豆。

至于沉树人的老巢黄州,虽然地处江北,但其部分地区也存在类似情况,一样也推广了豌豆。

沉树人在初次听宋应星统筹说、早稻灌既不足时、可以补种豌豆救急后,他就忍不住对着宋应星和方以智刨根问底:

“既然早知道豌豆生长期那么短,那么灵活,往年为什么没有推广开来呢?是产量太低么?莫非比毛豆/黄豆还低?

只要比毛豆高,以后就该好好推广,种植豆子毕竟可以肥田,将来种别的收成就好了。”

对于这个问题,宋应星当时如是解答:“豌豆产量比黄豆还高不少,当然晒干之后差得不多,往年豌豆不得大面积推广,主要是不易贮存。

豌豆比黄豆更嫩更湿,而且有些容易酸败的油分,简单晾晒无法久贮,朝廷任何情况下都没法收豌豆纳税,黄豆倒是可以勉强作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