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六章 取士之法(2/3)

的官员,寒门也好,士族也好,与推荐官之间会天然形成一种相互依存关系。

事实上,举孝廉制度也是能挖掘出寒门人才的,毕竟州郡官员也是需要给自己干实事之人,像江东创业之主孙坚本身其实是寒门,就是通过举孝廉制度一步步崛起的。

而这些寒门通过当地官员出来之后,会有一份香火情,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很多官员都是通过袁家举荐入仕的,如今新政推行,目的是将地方一些权力收回朝廷,如果取士还沿用举孝廉制度,以吕布如今的格局,很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过大甚至重新回到过去那种局面。

那样一来,新政就成了笑话,甚至以后还会被推翻。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师徒二人就研究过,如今六部建立,吏部如何取士正好拿来说道说道。

“由朝廷统一考核。”楚南想了想道:“不问出身,只问才能,只要通过朝廷考核,任何人都可以入仕。”

眼下这时代,推行科举显然不可能,没那个环境,就算造纸术、印刷术都出来了也不行,百姓没有识字机会。

全民读书,还没那个条件,所以取士只能从士族、寒门以及地方豪族中取,而眼下,会响应吕布这边号召的,多半是寒门,士族可能也会有人参加,甚至很多,但他们只要敢来,楚南就敢用。

现有的制度下,只要六部在他们手中,下面官员跳的再欢也没用,失去举士权的地方衙署,很难招募到太强的人才,而朝廷下派去的官员,可没有那份香火情,以后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就是吏部尚书了。

这当然也是危害,不过比之前地方权力过大而言,这个危害会小很多,人们看重的是吏部尚书这个职位而非某位官员,一旦其离开这个职位,不说立刻树倒猢狲散吧,但也很难再有以前的影响力。

“考核?”吕布看着楚南道。

“对,就如同军中选将,以武艺、兵法为重,强者上,庸者下,吏部以后选官,可将各地愿意入仕者集中起来,进行考核,这考核内容涉及民生、策论等等,根据考核成绩评估此人适合在何位置。”楚南点点头道。

虽然眼下天下人有学问的不多,但对官员的需求同样不多,一个县大概要任命的官职其实只有三个,县令、县丞、县尉,这是拿朝廷俸禄的,余者主簿之类的属于吏,不在朝廷任免之中。

当然,规矩要改一改,吏也可晋升为官,只要政绩足够并通过考核便能晋升为官员,但朝廷需要任命的,其实一个县就三人,整个大汉县城大概有一千左右,理论上来说,三千官员就够了。

当然,其上还有郡府、刺史府以及朝廷官员,这个数量可以再加一千,大概四千多官员,这个比例显然比有学问的低很多,所以楚南并不担心士族不买账,大势已成时,就不是他们求士族,而是士族求他们了。

这也是楚南一直不甩士族脸色的原因。

如今他们占据三州之地,远没到天下的地步,需要安排的官员自然更少。

而随着新政推行下,百姓手中掌握的财富越来越多,自然也会有百姓开始尝试求学,若能战胜袁绍,楚南就考虑开始将学问推广了,而在推广之前,造纸术和印刷术必须弄出来。

工部,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简单,甚至以后工部可能成为引领朝廷走向强盛的关键。

将自己的想法大致说了一遍后,陈宫思索道:“此法确实可以替代察举制,限制地方官员势力膨胀。”

作为大儒,为官半生,陈宫眼界自然不差,楚南此法的利弊他都能看出来,抛弃以前的举孝廉入仕而改为考核入仕,若是其他诸侯实施,阻力必然极大,因为动了太多人的利益,而换成吕布这边,别人最头疼的问题到了这里反而将不再是问题。

中原士族待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