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870章 科考取士(2/2)

大家仍然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这是为了避嫌,也为了防止主考官泄题徇私。

李钦载欣然配合,在大家都不违反规矩的前提下,他也不介意遵守规矩。

三天后,随着长安城钟鼓楼冗长的钟声敲响,两年一度的科考开始了。

科考从隋文帝而始,但历年来却有名无实,到大唐贞观年间才渐渐有了正式的规模,不过贞观年的科考虽说是面向全国,实际上参与科考的大多是世家子弟,而且规模很小。

李世民曾经站在太极宫笑着说“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然而事实上,他说这句话的那年,朝廷科考取士总共才区区数十人。

以大唐士子的总基数来说,贞观年间的科考更像走个过场,事实上仍以录取世家子弟为主。

直到李治登基,决定对世家采取打压政策后,科考才真正被重视起来,历年的科考规模也越来越大。

如今的大唐科考初期,长安城没有专门用于科考的贡院,礼部临时征调了新昌坊的青龙寺作为考场。

大唐麟德元年九月十三,科考开始。

今年的科考气象大不相同,成千上万走进考场的,大多是衣着陈旧的寒门子弟,考场内外戒备森严,禁卫林立。

李钦载和几名出题的官员也离开了甘井庄,被礼部安排在考场内的偏殿中坐镇。

作为主考,李钦载到达考场后没有休息,而是径自带着几名礼部官员在考场内巡弋。

为国取才不是小事,李钦载也很希望从这次科考中帮李治发现几个人才。

可惜的是,科考终究以明经科为主,在明经科的考场,那些考生们提笔挥毫,畅所欲言。

相反,明算科的考场则沉寂了许多,考生的人数也远不如明经科。

许多考生咬着笔头,仿佛盯着杀父仇人似的看着试卷,更有甚者,有的考生心理素质实在脆弱。

见试卷上的题目大多不会时,顿时嚎啕大哭起来,被巡场的官兵闻声赶来,一记耳光先让考生闭嘴,然后不客气地拖出去扔远。

李钦载目睹这一切,暗暗叹了口气。

从古至今,这是最公平的跨越阶级的方式了,如果这还不行,只能证明自己本事不济,没有跨越阶级的资本,能怨谁?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