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章 皇帝称神童(3/4)

下泪来。这就是民间每年七月初七夜间祭拜牛郎织女的缘故。

范晔听完爷爷讲的牛郎织女故事后,愤然不平地说:“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太不近人情了,别人不说,连自己的外孙儿也不放过。”

范宁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天有天条,三界亦是如此。对那些违法乱规之人,若不加以严惩,国法天威何振啊!”

说着说着,他们已经来到涅阳城,涅阳城位于宛城和顺阳中间,城池虽不算大,比不得宛城气派,但这里却是一个农产品的集散地。人来人往中,大多是村民们前来进行农事交易,大街上有卖粮买粮的,有卖菜买菜的,有卖农具买农具的。最热闹的地方要数西街那服饰店铺了,各色各样款式的奇特怪装,吸引着很多大姑娘小媳妇。她们有的在挑选着服饰,有的在试穿着衣裙,有的在讨价还价,还有的看着别人穿的怪服有说有笑,嘻嘻哈哈,三个女人一台戏,这话一点不假。

范宁领着范晔穿过服饰店铺,来到河边的一座宅院前停了下来。这座宅院三面环水,一条小溪从院西往北缓缓流淌,在一条高岗下又转向东方,汇入了赵河。宅院周围林木参天,花草铺地,松柏树上“哗哗”作响的树叶和各种鸟儿们的啾叫声,声声入耳,真乃是一块风水宝地,犹如世外桃源一般。范晔情不自禁地在前边走了进去。院中有一对中年夫妇正在为乔木施肥、浇水,一个小姑娘不停地摆弄着一株鲜艳的粉红牡丹花。当范晔走近小姑娘时,小姑娘惊得拉着中年男子的衣角道:“爹,有人来了。”

中年男子直起腰,看看范晔,又看看跟在后边的范宁,搓了搓手中的泥水,似曾相识地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范宁见此人对自己有些生疏,便自我介绍道:“你不是宗炳世侄吗?怎么连老夫范宁也记不得了?”

“哦!原来世叔是家、武兴侯啊!不知世叔前来,有失远迎,请屋里坐。”宗炳边引范宁祖孙俩进屋,边吩咐道:“夫人。快去沏一壶西湖龙井,再备下酒宴,我要和世叔好好叙叙家常。”

说起宗炳,原来也是士族家庭,其祖父宗承曾任宣城太守,父亲宗繇之,曾任湘乡令。母亲师氏熟读诗书,并亲自教授宗炳。良好的家庭教养使宗炳博学多才。精绘画,喜音乐,擅弹琴,工书法,通佛经。可惜少年时宗炳父母双亡,不得已,只好回到涅阳老家,在乡间靠种田为生。但宗炳为人诚实,很快就以孝闻名闾里。东晋末年。朝廷曾几次召用他,但他都没有去,刘裕开宋后,也屡次征召,但他均不应就。

宗炳性喜山水,对自然界的山水有着特别的嗜好,曾西游荆巫,南登衡岳,栖丘饮谷,放浪山水。迷而不返。曾在衡山结庐而居。将所见景物绘于壁上,自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并说:“扶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表现出了极具洒脱的性格特点,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有名的画家大师。在衡山他成了家,娶了岳氏为妻。生下了女儿,起名叫宗柳。南蛮之战爆发后,携妻拖女又回到了南阳涅阳,在城北水溪旁盖起宅院,边农耕边写生,过起了悠闲自得的民间生活。

范宁就座后道:“想当年,老夫与你家父同朝为官,亲如手足。后来我去了豫章,你父亲去了湘乡。从此断了来往。不知世侄现已成家立业,笔墨出神入化,可敬可贺啊!”

宗炳道:“谢世叔夸奖。听说世叔前几年辞官返乡,颐养天年。不知今日前来,有何需侄儿效劳?”

范宁道:“我这小孙儿范晔在街上看到你书写的对联,非闹着来拜你为师,老夫就领他前来一见墨宝。”

宗炳毫不谦虚地道:“小侄保证毫无保留地把琴棋书画全都传授给世侄,让他在人与自然的意境中,悟出做人的哲理。”

范宁对范晔道:“晔儿,还不快叩见师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