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4章 克里姆林宫(中)(2/3)

着涅斯梅亚诺夫,点着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涅斯梅亚诺夫院士冲着领袖微微的欠了欠身接着开口:“为了证明晶体管和印刷电路的优势,科院与航空总设计院携手在一架米格15比斯上进行了有关试验,把飞机上18种无线电设备进行了升级。试验结果非常显著,由真空管换装晶体管印刷电路后,设备重量减少了百分之七十,所占空间减少百分之六十,功率消耗减少百分之四十;由于重量、体积和功耗的大幅下降,且晶体管本身发热量远没有真空管的大,使得机上原有的冷却系统、继电器等附属设备大大简化;升级后的飞机总成本不仅没有节节攀升,反而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左右。”

说完这些,涅斯梅亚诺夫脸上更加的激动:“我们甚至重新设计了应用晶体管的r1搜索瞄准雷达,并把它成功的装在米格15比斯上。新式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从以前的两千米猛增到了八千米,这意味着我们的战斗机具备先敌发现的能力,从而在空战中占据明显的优势。新改造的战斗机目前已经过一百小时的试飞,所有改造了晶体管的部件没有出现任何故障,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改造后的飞机,性能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因为大量使用新型晶体管使战机重量有所降低,从而让飞行性能有了一些提升。我们完全认定这架战斗机已经具备了全天候的战斗能力,是一款全新的全天候战斗机。”

涅斯梅亚诺夫令人信服的列举着各种数字和相关的评测数据,并对此作出非常坚定的判断,这使在座的苏维埃高级领导们不停的颌首点头表示赞赏。斯大林看着神色激动的涅斯梅亚诺夫和频频点头的苏维埃领导们,深深的吸了一口烟,而后悠的喷吐出来,他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轻松的说:“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创举啊,既然苏联科院和航空总设计局已经给出了各自的意见,那么请科院和设计局的同志结合研究,尽快拿出一个新式战斗机的方案,有任何需要都可以提出来,中央一定全力满足你们。我希望这一次我们能走在帝国主义敌人的前面,从而确立起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

听到钢铁同志的指示,原本已经坐下的航空总设计院院波依估夫再次站了起来,面对心情开朗起来的领袖,波依估夫谨慎的开口:“斯大林同志,我们决定试制几架采用全晶体管的所谓的米格17,并装备r1雷达进行实机验证,一旦通过我们将全力生产以换装目前的米格15战斗机。现在唯一的困难在于,我们苏联无法生产出合格的晶体管。斯大林同志,您能不能让中国同志提供更多的元件?”听到波依估夫的话,斯大林放下手里的烟斗,他有些不太愉快的看向还没有坐下去的涅斯梅亚诺夫:“我们伟大的苏维埃制造不出来合格的晶体管吗?”

涅斯梅亚诺夫听着领袖问话,感受到言语里那阴冷之感,心脏不由收缩了起来:“是的斯大林同志,虽然苏维埃已经可以制造晶体管,但是从性能上来说还是比不上中国来的这批管子。而且这两种晶体管使用的是不同的材料,我们用的是金属锗,由于含量稀少导致提取困难。而中国同志送过来的这批管子用的则是高纯度硅,硅这种材料在地球上到处都是十分充足。而我们的提纯工艺还不完善,无法生产出高纯度的材料。”斯大林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他皱着眉头低声开口有如自言自语:“那中国同志是从哪里弄来的呢?难道这是他们自己生产的吗?”

虽然是这么说,但是斯大林并不认为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能生产出这种科技含量很高的东西,要知道连伟大的苏联都还不能生产呢。哪怕是领袖的自言自语,一旁的莫洛托夫还是向斯大林沉声回答:“斯大林同志,中国来的王大使曾经提及过这批晶体管的来历,这是中国同志在美国的一位高级情报人员搞到的,也是这位同志送出来的战斗机图纸。因为这位情报员涉及到兄弟党的最高机密,所以我并没有继续追问下去。”贝利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