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452 试验启动(2/4)

了世界第叁次工业革命。几乎现在所有在世界能排得上号的科技企业,都能跟互联网技术沾上边。

为了表现出对这块科研圣地的认可, 宁为还专门拉着艾德温·乔治跟柳唯,一起在楼内互联网诞生地纪念牌匾前合了一张影。

除了站在最右边的柳唯依然是面无表情外,宁为跟艾德温·乔治笑得都很开心,这大概能说明这次合作对于双方来说的确属于双赢。

参观完1号楼花了大概四十多分钟。艾德温·乔治也终于不在耽误时间,把宁为带到了正在工作中的二号楼。宁为也终于见到了之前在国内联系好的团队包括国内燕北大学高能物理组在内多所高校在内的工作组成员。

作为的合作国之一,总部内也有许多华夏的高能物理学家在这里工作,培养硕博生。

这次宁为进行的试验项目,也大都由这些华夏学者配合完成。

比如燕北大学的罗强教授,他带领的团队只要在做关于矢量玻色子熔合或散射过程的研究工作,并希望以此为突破点,研究出新型的非对称能量轻子对撞机项目。

除此之外还有对面水木华清的团队。

这些国内的团队将成为这次宁为做试验的主力军。

到不是宁为对于国外的科学家完全不信任,主要还是在这里工作的科学家们,大都有着自己的研究项目。贸然让别人停下手中的活计,来帮自己其实也不现实。

国内的教授还是好说话些。更重要的是,交流起来更舒心。

……

试验之前第一步依然是开会。

其实在来之前,宁为已经跟大家谈好了各自需要负责的工作,不过以会议的方式现场沟通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进行大型的验证项目,是一件很庞大的工程。粒子加速、碰撞过程中,从低能到高能,有太多的探测器会产生太多的数据,加上粒子对撞的不确定性,在得到结果之前,很难说哪个区域的探测器会给出需要的结果。

所以团队往往要分成小组的形式,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区域去统计跟预处理各自区域内的数据,分类之后有序的上传到叁月数据中心,这些工作难度不大,但非常的繁琐。

这也是一篇的重量级论文,署名甚至能上四位数的原因。大家都参与了实验室,自然要把名字都加上去。

不过这也是直接选择本地团队的原因。毕竟这里的试验几乎没有不繁琐的。想必大家也早已经习惯了。

当然这种会议效率也很高,总计用时十五分钟。主要还是宁为认识了一圈人,双方再次确定了各自负责的区域。会议便宣告结束。

预先制定好的试验过程也正式开始。

……

对于外界来说,这里非常神秘,但对于内部的人来说,这里的试验开启其实很无趣。

粒子加速、碰撞,被探测器捕捉到,然后生成无数的数据,科研人在电脑前盯着数据波动,既希望与通过数学分析在这些数据波动中找到微观世界的运作规律。

运气好的话,还能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新粒子,比如当年被媒体争相报道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的。

这次其实也没什么不同。

只不过现在进行的试验其实不需要那么高的能级,大概在6ev左右就足够了。尤其是在还没做好准备的时候,其实宁为完全没有必要守在这里。但宁为觉得第一天他也不方便走。

好在刚开始试验教授们也闲,数据记录这种事交给手底下学生干就行了,大家正好聊聊天。

“宁院士,我听说为了搞这次实验室你前前后后花了将近七个亿,还是美元?”燕北大学高能物理组的罗志强教授在其他人都前去准备开始试验后问了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