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35 对,是他,还是他!(2/4)

次《美国数学学会》风波中所扮演的角色。

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则,是无法避免的,这是海勒姆·高尔对上次事件的观点。

作为一个醉心于研究的数学家,海勒姆·高尔并不想去考虑太多学术以外的问题,更不想去评判卢卡森·弗兰德的做法是否正确,当然也不会去关注宁为的遭遇是否存在不公。

他只是本能的厌恶《自然》挑事儿的态度。

然而,这封邀请他当审稿人的邮件中,编辑的措辞竟让他无法拒绝。

“亲爱的高尔先生,我曾听说您的老师——尊敬的布尔甘教授在离世的前一天还曾打电话给您,跟您探讨猜想的证明思路,这的确是一个会让人感动的故事。但今天,我们收到这篇论文,用一种前人没想到的方法完成了对猜想的证明。鉴于这是您老师在离世前的遗愿,经编辑室研究决定,特别邀请您作为这篇论文的审稿人。非常感谢。”

这特么没法拒绝了。

不谈证明猜想本就是他最尊敬的老师的遗愿,他自己为了这个命题也已经花费了许多年的时间,虽然现在他的研究课题并不是这个,但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都会将曾经的论证过程拿出来仔细研究,希望能有新的发现。

现在竟然有人声称证明了这个猜想,他又怎么可能拒绝?!

所以在看完邮件内容后,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同意。

这个时候是谁要邀请他审稿已经不重要了。

等等,递归法?

海勒姆·高尔整个人都沉浸在了论文的论证过程,两个小时便在阅读并验证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悄悄流逝,当读完论文后,整个人处于恍惚状态。

这就证明了?!

原来是可以这样证明的!

虽然他的第六感告诉他,这个论证过程极为严谨的论文是对的,但他还是决定仔细检验一遍。

事关他恩师的遗愿,海勒姆·高尔觉得多严谨也不为过。

好在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年代想要验证这篇论文非常简单。

他也不管此时已经很晚,立刻联系了自己的好友,一位计算机方面的专家,然后匆匆赶到了学校计算中心,将论文的数学思想一一转化为了计算机能识别的代码,直接最终证明了这篇论文的正确性。

“海勒姆恭喜你,这个命题终于被解决了,想来布尔甘教授在天堂得知这事也会感觉非常欣慰的。”

“是啊!”海勒姆·高尔兴奋的点了点头,即便已经熬了一整夜没有休息,但他依然处于很亢奋的状态。

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完美证明猜想,这篇论文的作者一定是个天才!

辞别了好友,海勒姆·高尔立刻登陆了邮箱,开始撰写一封言辞恳切邮件。

“非常感激《自然》编辑室的信任,将这篇论文交给我审核。经过严格的审验,我可以百分百肯定这篇论文的证明过程跟结论都是正确的,所以我的选择是通过。但是我非常迫切的希望知道这篇论文的作者,希望您看到这篇论文后能即时告知。让我能有机会感激他完成我恩师的遗愿。谢谢!”

点击了发送按钮后,海勒姆·高尔没有关闭邮箱,而是坐在位置上焦急的等待着对方的回应。

他计算过时差,现在应该是伦敦中午两点,应该已经过了午休时间,如果这位编辑足够敬业的话,应该会立刻看到并回复他的邮件。

是的,这一刻他迫不及待的希望知道这篇论文的作者,然后亲自向他表达谢意。

这并不算违规,即便是双盲审核,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