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456章 高仿的态度(3/4)

说精细到了极致。

所谓的“汽反”指的是青花瓷独有的一种工序,是湿气反应的简称。

小伦的古风歌曲《青花瓷》歌词中,那句“天青色等烟雨”并不是指的什么美好的期许,而是“汽反”这道工序。

青花上色如果马上烧制,成品青花的发色会浓重一些,用放大镜或者对着阳光仔细欣赏,会看到青花发色中有很多不规则的颗粒状物体。

这样的作品,外行人看不出不妥,但在行家眼中,却是彻底的失败。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勤劳智慧的神州人民在漫长的过程中找到一个行之有效而且完美至极的方法,那就是“汽反”。

人们发现,胎胚上色之后,静置五天以上,就可以让颜料自然均匀地渗透进胎胚之中,再进行烧制,就可以完美的解决色泽不均匀和颗粒感的问题。

进一步研究,人们还发现,在静置的这段时间内,如果是雨季空气湿度大,颜料干枯的慢,渗入胎胚更加均匀,而且颜料中的矿物质,会跟瓷土产生一种为妙的反应,烧制出来的作品,青花发色更加艳丽完美,甚至不输于苏麻离青的色泽。

从那以后,很多烧瓷大师给胎胚上色的时候,会故意等待阴雨天,要的就是阴雨天的空气湿度和那种完美的“汽反”效果。

而且,这种反应还必须是天然空气湿度,认为还原的湿度环境,效果要大打折扣。

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改变了青花瓷的命运,这也是为什么康雍乾三代青花受人追捧的主要原因。

不过,这种“汽反”的工艺,一般只用于官窑,因为这里面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毕竟,老天爷什么时候下雨,不是凡人可以说的算的,在过去也没有天

气预报不是,就算有也不一定准确,毕竟,那东西也不是十分靠谱。

所以,民窑和商业瓷器,一般都不会用这个费时费力的办法,而仿制赝品的人们为的是效率和金钱,更不会这么麻烦。

在现代仿制赝品中,清一色都是采用人工加湿,几乎看不到这种传统的工艺出现。

而眼前这件青花缠枝莲小碗,却是实实在在采用的“汽反”工序,这也难怪那些掌眼的打眼,人家的确下了功夫了。

光是这份认真仿制的态度,就值得人们花高价购买,不过,用于坑人,却是不可取的。

而让陆飞吃惊的还不止是“汽反”的繁琐工艺,这件作品的青花颜料也很不一般。

现代工艺品和仿制品,几乎九成九用的都是化学颜氧化钴配制的青料。

这种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

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但架不住成本低,这都是利润啊!

而眼前这件作品的青花青料,却是正经八百的“韭菜边”。

所谓的“韭菜边”指的是清前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色料。

产江西高安,呈黑色硬颗粒状。

经粉碎磨细,加水调匀即可使用,颇耐高温,窑火稍过,纹饰仍清楚而不散漫。

韭菜边一名始见于唐英《陶冶图说》:“……青中有韭菜边一种,独为清楚,入火不散,细瓷必用之。”

到了清朝时期,苏麻离青和回请料几乎消耗殆尽,造办处的存货都不足一百石,所以,韭菜边便成了最完美的替代品。

跟回请料一样,在那个年代,韭菜边也是皇家御用的青料,普通百姓和民窑根本得不到,如果走私韭菜边,那可是犯下欺君之罪,是要诛九族的。

虽然只是皇家御用青料,但架不住皇家需求量实在太大了,而且要求极高,几乎烧制每一件作品都要实验很多次,所以青料大量浪费和消耗,到了嘉庆中期,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