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一千八十一章 糕点攻势(3/3)

从最初的不屑,进而变得惊奇和好奇起来,甚至有点着迷了,想要探寻更多的东西。

而这就是宁卫民最精明的地方了,用光明正大的阳谋就把俩洋鬼子抓在了自己的手掌心儿里。

因为美食这种东西啊,虽然是用感观就能直接感受到的,但也是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逐步升级的一个过程。

像当年,宁卫民带着康术德去津门吃起士林的时候,老爷子就曾经这么告诉过他。

说哪怕连中餐在内也是一样,任何地方的特色饮食到另一地经营,往往是大菜类需要时间才能为人接受。

而小吃类却最容易在异地落地生根,获得认可。

为什么?

就因为小吃类简单直白,价钱低啊。

后来宁卫民去东京开店,根据自己所见所得,越琢磨越是这个理儿。

别的不说,美式汉堡、薯条、奶昔、热狗、英国炸鱼柳、意大利通心粉、披萨,还有法国甜点,之所以能够行销世界,处处为人所接受,每一样本质上不就是小吃吗?

日餐就更别说了,什么拉面、寿司、天妇罗,要放在中餐的宴席上,任何一样都没法做主菜,也不配做主菜。

可不就是小吃吗。

这似乎一下解决了许多他想不明白的问题。

为什么中餐的底子那么厚,但一到海外就会产生水土不服的啊?

为什么在海外能赚到钱的中餐品类,都得靠那些变异的假中餐啊?

那无疑是经营方式和推广模式上,出了重大的问题!

没错,因为文化的隔膜,到了海外的中餐,越博大精深越坏菜。

说白了,美食有高低,受众也有层次。

你跟不知什么叫五味调和,连鱼刺都不会挑,瓜子儿都不会磕的人,直接来“八大菜系”,那不找碰一鼻子灰吗?

其实那外国人呀,就是只会吃个酸甜咸鲜的幼儿园毛孩子。

他们的舌头还没开化,其他更高级的味道还接受不了呢。

要拿他们跟咱们国内的贩夫走卒比,都算高估了他们。

可不就是拿点糖果糕点水果之类的最容易糊弄了吗?

事实证明,宁卫民这么做,就对了。

成功激起了俩法国明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接下来才算是能给这俩法国明星带进中华美食的小学里去接受启蒙教育了。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