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257.第259章明争暗斗(二)(2/3)

半晌不出话来,而且老刘等人到现在也没找他来到底是为了什么事,只是久闻自己的大名,专程来拜会自己,向自己讨教一番,现在是两个儿子到被他给讨去了,也没见他向自己讨教别的东西。

吃罢午饭,公孙度带着家人将老刘送到了大门外,众人告别之后,老刘等人又是大张旗鼓的返回了辽东太守府,而且到了第二天,在襄平的世家大族中便传出了一个消息,公孙家族的族长公孙度已经答应了刺史大人,把公孙家在襄平周围的良田大部分都卖给官府,而且也不再去开垦周围的荒地,公孙度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刺史大人答应他了:把他的两个儿子送到幽州书院去学习,将来也为他们谋个好前程。

为首的公孙度都服软了,别的世家大族哪里还敢继续出头,而这时官府又派人来他们家中商量买地之事,这些豪门马上答应了官府的要求,结果没过几天,襄平城周围的大片良田就归了官府所有,而且开垦荒地的事情他们也都保证不再参与了,最后看到自己成了一枝独秀,公孙度无奈,也只能答应了官府的开价,把自己家中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卖给了官府,如此一来,困扰石韬与麴义二人多日的大问题也终于得到了解决。

几天以后的一个早晨,老刘带着众人告别了出城送行的石韬、麴义二人,还有公孙度也一直把他们送到了成外,他可不是专程来送老刘的,而是因为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要跟着老刘去幽州书院学习,他是为了送儿子所以才来顺便给老刘等人送行的。

怕儿子将来受委屈,公孙度再三拜托老刘一定要关照公孙康与公孙恭二人,老刘答应了他的要求,反正进了书院,所有的学生都会受到平等的对待,至于能否学到东西,那就要看他们自己的努力了。

看到老刘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公孙度才算放心了,他知道自己的两个儿子虽然资质不是特别出众,但是由于自己的家教很严,所以他们虽然也结交了一些富家子弟为友,但是他们二人到没有整天在外边给自己惹是生非,将来有了名师指点,应该会对他们的发展带来好处的。

又叮嘱了石韬与麴义几句,让他们一定配合水军的二位统领,做好水军的扩军工作,另外就是现在有了大片的良田,明年春天一定要大量种植老刘带来的那几种作物,争取来年获得一个大丰收。

离开了襄平,众人开始沿着官道向昌黎郡进发,襄平到昌黎郡的治所昌黎县城大概有三百多里的距离,这次又带上了两个孩子,再加上太史慈的母亲,所以路上众人没办法走的太快,而昌黎郡眼下也是地广人稀,从辽东进了昌黎郡之后,居然一直到昌黎治所昌黎县之间都没有一座城市,因此众人当天晚上只好在野外扎营过夜。

北方的初秋,夜里已经很凉了,亲卫队员在扎营之时,发现在他们的不远处,有一座牧民的帐篷,而且在帐篷外还有几匹马,另外还有牛圈羊圈,里边养着不少的牛羊。

看起来他们就是在这里生活的牧民了,亲卫队员不敢大意,还是把附近有人居住的消息报告给了丑,而丑便马上离开了营地,带着几个亲卫队员前去查看情况。

听到帐篷外的马蹄声,从帐篷里出来了一名壮汉,身形竟然比丑还要魁梧,个头也比丑高出了半头,看到来的是名军官,那名壮汉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警觉的神情,在那里打量着丑等人。

看壮汉不话,丑心我也不能就这样和你干耗着,于是冲着壮汉喊道:“我大个子,你们是哪里人?怎么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居住,干吗不去城里住,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万一遇上强盗前来抢劫,你们可如何是好?”

壮汉听丑完,用着生硬的汉语道:“不劳军爷费心,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放牧为生,在城市里边还住不习惯,再了我们也没什么钱财,所以也没有人会跑到这荒郊野外的来抢劫我们,还有一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