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562 学成归去是废物(2/3)

类型小商人,一个季度,撑死就是收个一千几百匹布的洗澡费,用来反哺公共浴室,根本就是毛毛雨。

公共浴室的投入,是纯粹亏本的买卖,因为没有提高热水生产效率,现在造一个锅炉出来也不是不行,但有那点钱,还不如多买几十个烧火奴,效果也是差不多的。

麻烦的地方在于煤炭挖掘和运输,这两样,都很侵占劳力以及社会资源。

挖煤要投入大量劳力,才能保证产量,在投入大量劳力的同时,就得投入大量生产工具和食物。

前者侵占了本就宝贵的铁器产量,后者则是逼迫李解不得不控制煤矿的挖掘规模。

至于运输,更是头大无比,淮水、邗沟、扬子江上每一条船的运力,都是极其的宝贵。

淮南的游击战、治安战,对舟船的需求量是第一位的,只这一样,就占据了六七百条注册在籍的正规舟船,至于竹排、木筏更是不计其数。

所以到现在为止,供应淮中城的煤炭运输,全靠竹排。煤炭用竹筐盛装,然后捆扎固定在竹排上,再通过纤夫和撑船工,像长龙一样运到淮中城。

这也是为什么李解迫不及待要开挖“颍沟”的原因,至少内河的水流要缓一点,淮水的水力,有时候人力无法抗衡,进入汛期的话,竹排就等于是送人头。

而煤炭靠港之后,并非就是万事大吉,运输的最后一段距离,反而是最恶心的。

因为淮中城膨胀得极快,人口又众多,方方面面的物资都很吃运输力量,倾斜到燃料的话,码头上就会乱套,稍微有点波动,可能就要让“莘莘学子”把长袍一脱,嘴里念叨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然后光着膀子做临时苦力。

别看淮中城也是个“几十万人”的大型城市,其实适龄可用劳力分配下来,李解手头还能随意挥霍的人头,其实也没多少。

这也是为什么列国商人汇聚淮中城,他们进口的是贵重物品和新式大宗日常货物,但是出口到淮中城的,却是奴隶、粮食还有原材料。

奴隶,是淮中城急需的物资之中,排第一位的。

所以哪怕管理成本极其高昂,但该堆的人力,还是得堆。

自来治国首重“吏治”,焦点就是管理二字。

当老板的,手底下要是没有人用,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

李解从白沙村起家,就从来没有松懈过扫盲,跟不上的就去做炮灰,良心不良心的,压根就没那个时间去想。

跟得上的,在飞快的发展期中,原本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

列国诸侯需要几十年的积累,在李解这里,也就是几年甚至几个月。

快速扫盲班看似只是识字,但识字的背后,就是对命令的精准传达。

只一个精准传达,就已经是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能够做到精准传达的国家,屈指可数。

而又有了新技术的应用,每一次传达蕴含的信息量,远超以往。

一车国策奏疏的竹简木牍,在李解这里,可能就是一摞纸。

相辅相成的加持之下,列国几百年形成的底蕴制度,李解分分钟就远远甩开他们。

时至今日,要是按照列国诸侯们的传统战争方式,李解实际掌控的这百几十万人,极限暴兵足够打爆天下。

但只是打爆,并不是一统,对李解来说,没有太多的意义。

李总裁的理念,要么不吞下,吞下就不能够再吐出来。

他又不是牛,还玩反刍不成?

出道以来这为数不多的“和平期”“发育期”,其实也是相对艰难的过渡时期。什么都难,什么都缺,到处都是用钱、用人、用原物料的地方。

盖房子、修桥铺路、造船架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