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92章 顶级流量的妇女之友(2/4)

无论盛唐晚唐,都无四零四之忧。

民风开放,官风更开放。

像周昉之妙笔,必定如鱼得水。

一时间,效仿周昉之流数不胜数。

所以江山认为,要想确认一幅没有落款的画作是否为周昉所作。

最聪明的办法,就得从它的年代入手!

“如果说《簪花仕女图》真是周昉作画,”沈从文缓缓说道:“那它就应该是盛唐时期的作品。

但,那幅画上的许多细节却显示出了截然相反的年代特色。

我们先来看眼前这幅《都督夫人礼佛》,这幅壁画毫无疑问出自盛唐时期。”

樊锦诗点了点头:“的确如此。”

常书鸿也肯定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我也同意这点,”沈从文指着都督夫人的脑袋:

“盛唐时期的妇女,发髻上簪的花都是小朵,常以数朵并入发髻。

而《簪花仕女图》上的妇女,却都是夸张的硕大花朵,放在一块看起来极其不……协调。”

一幅速写轻轻放在了都督夫人的旁边,沈从文目光落下的同时,话音也稍稍停顿了一会。

黄永钰定眼一看,乐了:“小江同志画得就是《簪花仕女图》中的六美之一,没见过那画的同志可以先将就着瞧一眼。”

“我来瞧一眼,”曹禺没见过,赶紧站起了身。

吴小邦倒是见过一回,但当初根本就没留意什么大花小花。

于是,也跟着走了过来。

与此同时,不少位老干部都望向了桌面上的一张速写纸。

其中,也包括了沈从文。

他看得格外仔细,发现图上虽只画了一位美人,但大体线条却十分符合原画。

于是点点头笑了起来:“小江啊,你之前临摹过《簪花仕女图》?”

“我是按照图册临摹的,”江山一五一十道:“真迹倒从没有见过。”

后世放大的细节,更能体现画作者的极致画工。

《簪花仕女图》表现了唐代贵族妇女们的业余生活。

拈花、拍蝶、戏犬、赏鹤、慢走,以及懒坐。

江山画得这位,就是其中的“戏犬”。

“已经很不错了,”沈从文指着美人发髻上的大花,说道:

“各位请看,如此大朵簪花的习俗,直到晚唐才会出现。”

“但我之前听辽博的专家分析过,”邵伯林疑道:

“《簪花仕女图》图上的发饰细节,也很符合盛唐的特色。”

沈从文微微一笑,他也知道邵伯林说得是哪一位。

“邵老师,”在江山看来:“如果后朝画前朝的习俗特色,很正常。”

邵伯林点头同意。

“但如果前朝的人画了后朝的习俗,那肯定就说不过去了。”

“你也是……?”邵伯林决定追问到底:“从大小簪花上得出的结论?那未免也太片面了。”

“这只是其中一方面,”

江山的话在继续,沈从文渐渐向他的方向侧过了身。

“宽衣大袖,”江山指着速写纸上的美人:

“袖长平地……从服饰上来看,都属于晚唐至五代的着装习惯。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周昉的佳作都有记载,

而这幅画无论是著名的《宣和画谱》、还是南宋的《画继》,

都没有提到过《簪花仕女图》的作者是周昉。”

书画界的鉴赏泰斗谢稚柳,也提出了与沈从文同样的看法。

一切细节都在证明,《簪花仕女图》应出自晚唐,甚至是五代的不知名画匠之手。

到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